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今年2月,工信部公示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其中,位于六盘水市的水城经开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名单,成功跻身“国字号”绿色生产园区。
如今,水城经开区共有包括41家铝企在内的55个铝产业项目,居于铝产业链中下游,为当地实现铝精深加工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
但溯源上游,水城经开区仅有14.5万吨电解铝产能,与省内清镇、兴仁等地相比,规模并没有明显优势。然而,园区内却集聚起55个铝产业项目,成为贵州电解铝产能最小,但就地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
为此,5月10日,记者走进水城经开区,探访该园区“铝”与“绿”相互转化的奥秘。
走进水城经开区内的贵州省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建造的两套电解烟气系统,每小时可处理16万立方米生产废气。
双元铝业作为水城经开区“铝龙头”,园区内超八成的铝企与双元铝业有业务往来。“作为‘龙头’,产量提升的同时不能落下绿色指标。”
该公司环保科长李忠良介绍,双元铝业6年间花费上亿元进行环保改造,建成两套电解烟气净化系统和生产用水循环系统,可实现铝水生产气体废物超低排放及污水低排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30吨、颗粒物130吨、氟化物40吨。
在“龙头”带动下,园区内多家铝企自发启用环保改造资金进行环改。三年来水城经开区碳排放量从2020年的216万吨降至2022年的15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从867吨降至785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从1514吨降至1050吨……园区绿色产业增加值从17.3亿元增至17.6亿元。
除此之外,围绕铝的再生资源收集利用与铝企间相互联动,构成了水城经开区电解铝产能“裂变”的第二张“底牌”。
从汽车轮毂拆卸下的废铝,到加工成门框铝型材原料的铝棒,在水城经开区贵州六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实现了接近1比1的等量代换,这是记者当日在该企业采访了解到的情况。
作为一家废铝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六鑫公司通过从省内回收站及省外采购废铝,将其熔铸成铝水进一步加工成铝棒,作为原料供给同园区的兄弟企业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精加工成铝型材,两企携手共同实现了废铝在建筑、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二次重生”。
正是有六鑫与十九度这样典型的废铝回收利用联动案例,园区内的其余铝企相继效仿,水城经开区废铝与废钢铁回收利用率达100%,电解铝年产能也从14.5万吨增至20万吨。
“水城经开区自今年2月获得国家级‘绿色园区’以来,响应国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积极探索以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绿色转型模式,下一步水城经开区把绿色发展作为园区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围绕园区首位产业和潜力产业,大力引进强链、补链项目,着力建成绿色产业链条,着力培育绿色工厂,全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水城区委副书记、水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袁光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