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场民族团结交流会在西江苗寨“西江讲堂”举行,来自北京大学、贵州孔学堂等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度研讨。
这样的学术交流,每年要开展上百次,接待来访学者400多人,民族团结交流馆接待游客上千人。
“西江讲堂”正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围绕办学特色,以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服务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教授,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天翼表示,作为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成功范例,“西江模式”为全国民族文化地区开展旅游提供了有效经验。团队通过“挖文化、出创意、编文本、开讲堂、做教材、练模式”的方式,提炼、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文化振兴路径。
2020年,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国家民委“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2021年,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团队”入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022年获批贵州省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团队”先后为山东省济宁市、贵州省榕江县村(社区)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人数上千人;团队成员赴西藏边境地区开展为期20天的西藏人口较少民族、边境县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积极建言献策。2022年,团队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撰写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贵州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等调研报告……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院长董强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主战略、建设“四区一高地”的主定位,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团队将在三年建设期内,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科特色,产出一批高层次理论文章,提交一批高质量咨政报告,承担一批高级别科研项目,培养一批高水平优秀人才。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更好地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董强说,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学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民族学学科要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恪守探索真理、解释真问题、创造新知识的初心,遵循“从实求知”的学科定位。接下来,学院将继续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贡献民族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