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首届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周于2023年5月15日至21日在贵阳启动。如何动员全省各级社科普及力量,在全省联动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科学普及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中的作用?本报特邀请有关社科专家进行解读。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 肖章杰:
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新征程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必须发挥好社科研究阐释、宣传普及职能作用。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重温、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保持改革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
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让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做到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与时俱进。把改革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适应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把握规律、找准切口,以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主动解决新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推动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要推进产业强省。对贵州来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在产业、特别是工业。必须把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抓好“强省会”行动和城镇“四改”,加快构建“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着力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和优势区域集中。因地制宜培育城镇产业,增强城镇发展动能,实现产城融合、良性互动。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努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要扩大开放。对贵州来说,扩大开放是我们闯新路的战略突破口。我们要全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用好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进一步树牢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发挥“1+9”对外开放平台作用,用好3个综保区“桥头堡”,加快做大开放型经济规模,全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省社科院副院长、省社科联副主席 黄勇: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锚定第一要务,紧抓国发〔2022〕2号文件实施、内需体系和区域经济布局重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等重大机遇,立足于发展基础、发展趋势、资源优势以及阶段性特征,坚持传统优势产业率先提质转型、新兴产业抢抓机遇培育壮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价值链延伸化增值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数字应用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航天装备为重点制造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优质烟酒、现代能源、磷煤化工、基础材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势,推进资源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发展。推动旅游等服务业产品提质、产业提级、消费提档、环境提升,拓展物流、金融、商贸会展、健康服务和现代服务新业态新领域。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创新引领、集群化培育、园区提质、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实施一系列行动计划,不断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
丁凤鸣: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坚持自信自立,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是题中应有之义。
社科普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讲清楚贵州发展的历史脉络,增强作为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新时代的发展自信。贵州各民族和谐共处、拥护中央,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主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贵州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构成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体系。今天,深入开展社科普及工作,需要全体贵州人更加清晰、深刻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从内心深处滋生出作为贵州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奋发有为地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西部欠发展地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省核心专家 周忠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未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贵州地处两江上游,是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引擎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直以来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同时,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下一步应锚定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的总目标,积极发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高质量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上持续发力,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发展福祉。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宣讲教研处副处长 史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把蓝图变为现实,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需要通过开展面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基层理论宣讲,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3800多万贵州儿女的头脑,进而凝聚起奋力开创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磅礴力量。
要确保政治性,做到观点正确,方向正确,导向正确。必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必须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严防“低级红”“高级黑”;要突出吸引性,做到鲜活生动,旁征博引,趣味感人。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理论事、以事说理、理事相融,善用客观详实的数据、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直观的画面视频吸引群众,避免过分学术化、空洞化;要强调群众性,做到接地气,符合实际,贴近生活,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日常语言,多用百姓的话语、群众的故事、身边的例证宣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把抽象的、严肃的政治理论让转化为基层干部群众通俗化的理解领会,把复杂的、高深的政策决策转化为基层干部群众简便化、易操作的贯彻落实;要激发启智性,做到启迪开悟,发人深省,催人奋进。通过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实践的厚度、情感的温度,增加直指心灵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既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更让听众有所思、有所悟,悟出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悟出今后前进的方向、增加前行的动力和信心,最终体现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郭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省进入经济动能转换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社科普及立法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有助于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实现我省社会公众人文社科素养的提升。2022年5月17日,《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为我省社科普及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以立法的方式强化了社科普及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
各级人民政府具有社科普及的法定职责,除了应将社科普及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外,还需要建立社科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社科普及工作。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同级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或者负责社科普及工作的机构承担。同时,《条例》多措并举,以缓解我省社科普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求对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提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社科普及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有必要进一步对《条例》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及其普及工作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认同,确保《条例》的各项规定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