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绣引发的话题很多。对于材质配色针法的关注,那是民间手工艺的角度;对它进行民族历史、原始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等的研究,那是人类学的角度;把它和造型起源、上古文明相关联,那是文明史的角度;探索它在产业化和乡村振兴中的作为,那是经济发展的角度。即使不是任何领域的专家,面对苗绣,你也很可能从一个角度被它打动——它是美的。充满天然的设计感和艺术性,这样的东西,就像拥有了一门可以通行全世界的语言,被谁遇见,都能看见、接受、被打动。
这种美被各种艺术形式再现。多年前,摄影师谷佳骏的作品《遇见苗绣——收藏对话镜头》系列作品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展出,那组作品用镜头对苗绣进行了“微观”审美,没有拍摄服饰或是绣片的全貌,而是通过微距镜头小心翼翼地寻找着那些神秘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最终将它们进行了用色大胆、布阵精妙的艺术呈现,使具象变得抽象,熟悉变成陌生。他说微观的世界是很让人震撼的,无论摄影还是设计,都需要把苗绣中这种微观中的“震撼”提取出来。
苗绣的美,也吸引世界各地艺术家来到贵州,深入苗寨。2016年9月,英国中央圣马丁时尚印花系课程主任、设计师娜塔莉女士与她的先生、画家乔·威灵恩斯第一次来到贵州。20天里他们探访了12个苗族村寨,折服于苗族文化的魅力,并获得了不少艺术创作的灵感。娜塔莉女士带领她的学生设计了36套“苗”主题时尚设计高级定制服饰,乔·威灵恩斯则创作了苗疆题材的10幅水彩画,并且在半年后带着这批作品再次来到贵州举办小型展览。在那次展览上,他和同样把苗疆作为创作题材的贵州画家曹琼德做了一场中西方艺术对话。
美总能穿越时空。苗绣图纹之美,根源在哪里?
数年前,曾丽尝试用美术的语言重新拍摄这些来自大山里的古老绣品,并开始对她找到的具有图源性质——也就是具备苗绣根基纹样和图案,经数千年所沿承下来的最古老、最正宗,也是最传统的老苗绣进行解析、解构,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一天,她将材质、工艺、针法、年代和色彩这些刺绣元素一一抽离至最后,古老的刺绣突然在她眼前“消失”了,仅剩下抽象的线条,然而那些线条所呈现出来的纯粹与美彻底征服了她。尤其让她震惊的是,那些线性图竟然呈现出一种难以解释的当代特性,曾丽认为这是源头事物对“传统即是未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最好的诠释。
她从老苗绣上精心筛选出100幅图源纹样,“每一幅都有着史诗般的故事,都是正本清源、值得珍藏留存的珍贵纹样。”这些纹样,被汇集成了《苗绣图源》一书。该书整理出的苗绣经典图纹,就是苗绣跨时空之美的根源,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更是所有设计师的创意之源。包括著名作家阿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张宝华、英国中央圣马丁时尚印花系课程主任娜塔莉等在内的各界人士对该书进行了联名推荐。而一如苗绣所蕴含的,属于人类上古文明的密码,苗绣图源也属于跨地域的爱美、爱艺术的人们,同时它更是激活新的创造的密码。作者在书的开篇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想将这些珍贵的图纹呈现给当代的设计师,它既然是人类文明的源头表达,那么你完全可以用这些纹样进行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