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既是文化,也是产业

绣娘石传英和名模刘雯。

对绣娘石传英来说,2021年4月份在北京798的那场服装发布会,是她迄今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她创办的台江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和意大利OTB集团旗下的世界知名品牌MARNI合作,把苗族绣片用在了国际顶级时装上。而北京那场发布会,她和这个品牌的服装代言人、名模刘雯拍了合影。

为了这份价值145万元的订单,她和村里以及周边村寨的绣娘在两个月里做了28款1882件苗绣绣片。这是村里绣娘们第一次和国际接轨,品牌方对质量的把控,也给绣娘们上了严厉的一课。“又要赶工期,要求又严,最开始绣好的产品拿去意大利那边,经常被拒收,弄脏一点点都不行,浪费了有10多万的货。”后来就对质量严格把控,请4名高级绣娘现场监督,每一个产品石传英都要把关,直至完成。

石传英家在台江县施洞镇,她从7岁开始跟妈妈学刺绣,至今绣了快40年——“我们苗家的女孩,要是不会刺绣,别人是不会娶来当老婆的。”2016年,石传英创办了台江县浩邓民族银饰刺绣有限责任公司,村寨更多的绣娘加入其中,通过自身技能增加收入。几次和国外品牌的成功合作是公司的得意之笔,“苗绣走向世界,是我们大家的骄傲,我希望更多绣娘能从中受益”,石传英说。

苗寨里绣娘们不再只是自娱自乐的手艺人,她们一些成了行业召集人、合作促成者、业务推广方和公司经营者。剑河县绣娘杨丽是非遗传承人,2014年创办剑河红绣刺绣厂,带着农村妇女一起发展红绣事业。在省妇联长期开展的“锦绣计划”以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等项目的扶持下,杨丽的苗族红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销往浙江、广东、上海等地,每年带动就业妇女近70人,培训300人次。

杨丽所受益的“锦绣计划”,由贵州省妇联在2013年推出,迄今已10年。该计划以包括苗绣在内的特色手工艺助推黔货出山,服务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已培训绣娘、染娘、织女10万余人次,发展基础较好的妇女手工特色企业和合作社达1300多家,带动50万妇女通过指尖技艺实现脱贫。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视察时对苗绣的“点赞”,对于绣娘和正在发展中的贵州苗绣产业来说,更无异于强心针和加速器。“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这是对苗绣价值的肯定,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则是为苗绣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苗绣产业化进程中,曾在媒体工作25年的王燕达,离开媒体创办“对坐”工坊后,始终把苗绣作为研发非遗文创产品的重点。2017年开始,“对坐”工坊在贵阳市乌当区做了多场“锦绣计划”和“巧匠计划”的手工培训。绣娘们有能力接单就有了收益,因而也增强对自己技艺和文化的自信。同时,“对坐”工坊合作的设计师许多来自省外,她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贵州,体验民族文化,采集苗绣纹样,并提取适合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进行再创作。王燕达认为,创意和传承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支撑,创意的目的是要把代代相传的苗绣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于苗绣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既是文化也是产业的话题,余未人在一次访谈中说:“绣娘、传承人是苗绣得以代代承续的主人公。但有的绣娘汉语表达能力欠缺,擅长绣而不善于说。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必须尊重她们在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一些活动鼓励其带徒传艺。”她说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不是一回事,要分清界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果最佳。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 2023-05-1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3304.html 1 既是文化,也是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