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通讯员 罗远鹏
近年来,长顺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以农业促工业、抓园区扩城区,加快建设符合长顺实际、突出长顺优势、彰显长顺特色的农业强县。
攥紧农业发展“芯片”
4月22日,走进位于长顺县长寨街道的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办公室,6000多份研究材料整齐摆放。
近年来,长顺县依托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力量,开展水稻超高产和油菜制种等科技攻关,势将农业发展“芯片”攥紧在自己手中。
为破解油菜产油率提升难题,历时21年,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于2021年研发培育出的“油研2020”品种,含油量提升至52.34%。
“我们基地培育的‘油研2020’‘油研57’等高产油品种,能保证2025年全省食用油自给率达到50%,比全国预期提前五年。”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向阳说。
近年来,长顺县通过“科研机构+企业+龙头+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2021年,长顺县油菜制种试验品种达20余种,推广种植面积1.8万亩,年生产种子30余万公斤,年产值1800万元,新品种油菜种子覆盖全省35%的种植面积。
补齐农机作业短板
“这个是大豆玉米套装联合直播机,三行大豆两行玉米,玉米、大豆、肥料能全自动一体化完成。单人单机操作每人每天能耕作40亩到50亩,相当于50个人工效率,效果非常好。”黔南州农机公司技术员王元刚说。
近年来,长顺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率先在全省建成县级“1+7+N”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水稻、油菜、玉米等为主的粮油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加快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长顺县共有社会农机、合作社和农户农机具2万余台。长顺县大力统筹要素资源,补齐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加工”类农机作业短板机具,到年底,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将达57%以上。
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4月26日,走进贵州爱民米业集团大米加工车间,稻谷经机器筛选、分拣、去壳、抛光等加工程序后,精米从出口喷涌而出。这些优质大米经自动封袋包装后,将销往贵阳、六盘水、黔西南等地。
“我们公司是集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省级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年生产可达70万吨,不仅能有效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效益,还能带动群众务工就业增收。”贵州爱民米业集团负责人陈爱民说。
近年来,长顺县聚焦建标、提质、创品牌,集中优势资源支持爱民米业、八妹食品、黔溯鲜等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
3月22日,贵州长顺桂康粮油有限公司年产能达3万吨的菜籽油物理压榨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营。
“我们建有二级浓香压榨菜籽油生产线和一级脱皮冷榨菜籽油生产线,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跟老生产线相比,产能提高6倍以上,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贵州长顺桂康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娄佳沁说。
当前,长顺正在加快推进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将持续招引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聚集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