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3684人、完成一季度目标任务6000人次的109.08%、“点对点”输出16978人、全口径劳动力就业监测覆盖率100%……数字见证着黔东南州“抓就业、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果。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坚持外输内拓,倾全力、创新举,因地制宜,扎实开展“稳就业,促发展”工作。
援企稳岗 政策落地有力度
谈起年后黔东南州“点对点”劳务输出举措,黎平县罗里乡罗里村村民杨秋焕开心不已。当时,她得知有“返岗就业专列”后,就立刻报名,并得到了当地人社部门的即时回复与指导,她说,“在外务工,经常接到村‘两委’及驻村干部的关心,心里暖暖的,工作起来都有干劲。”
据了解,今年春节后,黔东南州迅速行动,积极开展“点对点”劳务输出,建立了由州级统筹、县(市)主体、乡镇负责、村(社区)为单位的工作责任体系,不断加强返岗政策宣传及人员信息排查,进村入户面对面“一对一”推送就业岗位。同时,加强与广东、浙江等地区劳务协作,提早谋划返岗复工。
此外,紧扣黔东南州“四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各类园区企业和特色产业用工需求,挖掘更多就业岗位,并充分利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促进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期间,全州共开展“敲门行动”送岗到户到人,设立返乡返岗就业服务站(点)380个,提供就业服务25万人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60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74万人。
拓宽渠道 就业帮扶有温度
“感谢创业培训班,让我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天柱县联山街道居民龙孟菊是一名易地搬迁群众。搬迁到县城后,因学历不高、无一技之长,找工作屡屡碰壁。偶然间,她看到社区宣传就业培训,于是便参加了当地开展的创业就业培训,通过学习扩展了经营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现在,她一边在社区康桔服制公司工作,一边做手工活,实现了挣钱、顾家双不误。
如今,家门口学技术,边工边学、学中考证、学中就业……在黔东南,和龙孟菊一样,通过参与培训找到合适工作的群众越来越多。
在就业帮扶工作上,黔东南州人社部门频频出招,先后建立州县两级专班并实行定期调度、通报、更新机制,特别是对全口径劳动力实行“红、橙、黄、绿”四色分类管理,实现了全州全口径劳动力就业监测已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覆盖率100%。
同时,围绕州内工业农业园区、城镇建设用工需求,十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十大工程产业发展和“一县一品、一人一技”品牌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实现培训后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全州人社部门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545人次,已培训结束结业(合格)5924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5381人,就业率达90.83%。
精准匹配 服务对接有深度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发布关于稳定和扩大就业促增收相关方案,持续抓好“三类群体”就业工作,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提供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不断扩大岗位供给。
“我当上社区保洁员后,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仅可以靠双手挣钱,还能为生态环境出力,很充实、也很踏实。”
说起搬迁后的生活变化,家住黎平县龙形街道龙形社区的黄连栋笑得合不拢嘴。因身患残疾,劳动能力较弱、无法外出务工,除了国家低保外,几乎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对此,社区便为其安置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
如今,黄连栋出色地完成了社区各楼栋、街道的卫生管理。
黔东南州狠抓“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工作机制和“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农民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岗位收集、精准匹配、高效输出全流程服务,不断提升市场化就业程度。目前,全州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152.2万人,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58.1万人。
据了解,2023年,黔东南州计划州、县至少各引入1家优质市场化人力资源机构,培育1个以上规范化零工市场,打造1个以上州级示范机构。全州力争新增省级就业帮扶先进车间(基地)6个以上,新增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园1个以上、省级农民工创业示范点2个以上,争取申报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5个以上,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以上。
黔东南州将持续搭建就业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力促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