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贵州大学茶产业团队发挥科技优势,为贵州干净茶、健康茶和安全茶插上科技的翅膀;
三穗县八弓镇新美村在贵州医科大学帮扶下,成为远近闻名的“精品水果”“优质生猪”种养村;
安顺学院产学研实践基地西秀区牛蹄关村,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各项产业风生水起;
…………
日前,记者走访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这里“记录”着全省13家高校“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实干推动振兴”的生动故事。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21年5月18日落户安顺学院,是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贵州样本,凝练乡村振兴的贵州经验,探索服务乡村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在该中心引领下,全省各大高校久久为功,在乡村播下“科研院所”种、盘活“因地制宜”水、下活“振兴乡村”棋,助力越来越多的“贵字号”农产品走出大山。
初夏,紫云自治县坝羊镇五星村,连片甘薯长势正旺。2021年,安顺学院农学院在这里推广“甘薯大垄单行露地栽培新模式”“甘薯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及甘薯新品种。在学院专家指导下,当地甘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村民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现在,五星村甘薯亩产达3100多公斤。
农技推广为老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进到田间地头。背后,是全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安顺学院党委书记罗荣彬说:“安顺学院积极发挥‘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平台引领职能,依托全省高校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成果丰硕。”
这段时间,中心工作人员都很忙。再过几天,5月18日,2023年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高端学术论坛将在该中心举办。大家都忙着筹备工作。近两年,安顺学院已连续召开5·18高端学术论坛,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为贵州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并相继发布了“乡村振兴·安顺宣言”“乡村振兴·安顺倡议”。
以该中心为平台汇聚全省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力量和智慧,2022年主办和承办了“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诗歌、散文创作暨朗诵大赛”“‘牛蹄关村实验艺术节’赋能乡村振兴活动”“2022年贵州乡村振兴优秀创新案例征集活动”“‘我为家乡代言’主题直播带货比赛”;完成了《中国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蓝皮书(2022贵州卷)》《2022年贵州省乡村振兴发展报告》。去年,该中心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举办了“安顺市2022年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并与多家单位签订社会服务类项目共40项,其中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有29个项目,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