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洁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这一重要思想所贯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思想指引作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师生为本,站稳师生立场,真心实意为基层减负、为师生解困,下大力气解决师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成效。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渠道,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因此,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将自信自立作为坚定政治定力、不断破浪前行的强大精神利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自觉自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实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新道路。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是文化思潮交汇之地,是意识形态必争之地,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重要的政治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守正”,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同时,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进行思维理念创新、方法手段创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贵州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强有力的支撑。与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省份相比,贵州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重大战略与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发展体系,瞄准贵州重点产业“卡脖子”的问题,确定科研主攻方向,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引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贵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系统观念加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谋划。高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战略谋划,要立足全局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和发展新优势。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大学是人类文明和各国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开放是高校的活力源泉,也是高校不断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重要推动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大力培养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的时代新人,又要以世界眼光把握大势、抢抓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此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多元社会思潮特别是互联网对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