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从“扔进一个桶”到“细分几个口”,贵阳依托大数据,从前端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的智能垃圾投放设备,到后端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专业收运处理机构,持续在运营管理和监管上,为破解传统生活垃圾分类难题提供新的思路。这种思路可行吗?实践效果咋样?让我们跟随一个鸡蛋壳来一次的“分类之旅”,听听“他”怎么说……
前端:“来”很讲究
我是一个鸡蛋壳,属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厨余垃圾”,来自南明区沙冲路街道茶花小区居民家中。4月25日一早,有人把我拎到了小区垃圾分类投放处,刚抬手,耳边就响起了“温馨提醒”,目的是引导其正确投放垃圾,别把我随意丢进不属于我“身份”的垃圾桶内。
我听说,这套垃圾分类智能监控管理系统是沙冲路街道联合中国电信开发,于今年4月率先在茶花小区试点运行,不仅可以全天候实时记录居民的不规范投放垃圾行为,还能通过AI算法对现场采集的数据、图像进行分析比对,把情况推送至数据管理端,方便管理人员调取实时监控和回放录像。
后来,我被扔进了一个绿色垃圾桶,看到菜叶果皮这些“同伴”也在里面,我相信来对地方了。“你就放心吧,有了这套系统后,居民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减少许多啦!”“是啊,而且垃圾桶满溢的情况也消失了,小区保洁员通过系统能及时发现处理,我感觉身上散发的馊味的都少了……”
正当我们叽叽喳喳闲聊时,有人正朝着“绿色家园体验空间”小屋走去,只见他站在一块显示屏前,开始用手在空中“抓”垃圾,再按照垃圾类别“投”入相应的“垃圾桶”里,答对一道题记5分,答错一道题扣3分,所得成绩将显示在屏幕上。
“听说这叫‘体感垃圾分类’游戏,建设初衷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深植青少年心中,让青少年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再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宣传覆盖面。”听小伙伴这样一说,我不禁思考:这是不是就体现了人们常说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呢?
后端:“去”可留痕
这时,贵阳贝尔兰德科技有限公司的餐厨垃圾收运车来了,这是我们的“专车”,意味着我们将被单独收运至该公司进行处置。
一路颠簸,新伙伴不断加入,他们有的来自商场,有的来自餐馆……数据显示,贵阳市每天80%以上的餐厨垃圾都会来到这家公司“歇脚”。“到了到了……”伙伴们还来不及兴奋,我们便在一位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被送上电子磅秤,而后经历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渣脱水、污水生化处理等工艺环节,最终变成可利用的油脂、沼气、渣料等“宝贝”。
“我们可以燃烧转化为电力,可以分离油脂供给生物柴油厂,还可以作为有机饲料销售给养殖场……”以为生命即将终结,没想到又能发挥自己价值了,大家心里不由一阵小激动。
而这整个消解的过程都被公司的中央控制室“看在眼里”,工作人员坐在那里也能通过设备操控行车,还能根据平台监测数据做好预防预警、风险研判,大幅提升餐厨垃圾处理效果、提升处理效率。
换言之,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有数据留痕,这不仅方便收运企业对我们的“专车”等进行统筹调度,还能让市民群众了解我们的流向、动态,以及产生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走”完这一整套程序,我们从产生到运输,再到处置或回收利用,终于结束了这段分类的旅程。然而,贵阳这座城市还在不断“开动脑筋”:布局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生活垃圾转运分类分拣中心,继续完善升级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化管理平台……我们的“旅行”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