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琦
每当华灯初上,省气象局大院总有一个人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总有一个人在推理着各种数学物理公式,敲着键盘用程序代码实现各种算法,他就是贵州省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魏涛。
魏涛先后从事预报业务及预报技术研发工作,善于结合实际需求及自身所学,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导向就是他孜孜不倦进行科技创新的方向。
为满足我省乡镇精细化预报制作和短时精细化要素制作的业务所需,魏涛主持研发了《贵州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为满足全省预报员质量客观评价的实际业务所需,他研发了《贵州城镇预报质量填单系统》;为满足省级及市州预报员天气预报落区绘制的业务所需,他研发了《贵州天气预报落区绘制系统》。他所研发的网格预报数据架构技术、网格预报协同技术、校验技术、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多元预报产品生成技术、消息服务技术及内存数据库技术等,支撑和推动了我省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的建设和发展。
这一个个系统背后,是魏涛勤勤恳恳敲下的代码和列出的算法,他在工作中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获司局级以上奖励和荣誉十余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奖”、贵州省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贵州省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全省气象先进个人”、贵州省高层次“千”层次创新型人才、贵州省气象局“112”人才工程“科研业务带头人”、贵州省气象局“科研开发标兵”等。
回顾过往,他较早的创新尝试是在2006年。
当时魏涛被国家气象中心选中,加入全国天气预报平台核心研发团队。项目组原打算从别国购买一个天气组件模块开发,魏涛进行初步试研发后,主动向主管部门汇报,表示可以进行自主研发。
科技创新的路途比他想象的更艰辛,那段时间,他白天写程序,傍晚泡图书馆,把热学、热力学、大气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全部翻出来研习,吃饭、睡觉、走路散步时都在思考如何实现算法、如何设计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努力,成果终于成功出炉,且完全靠自主研发实现。
目前,该成果已成为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系统(Micaps)的核心模块,该系统成为全国气象行业各级预报员分析预报天气时的核心系统,应用于我国多个行业部门和近二十个国家地区。作为系统核心研发人员,魏涛与团队于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回到贵州省气象台后,魏涛投入新的研发任务,努力钻研学习各种天气预报模型和数据分析模型,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难点问题,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魏涛带领团队提出了“多种尺度模式智能化集成的降水预报方法”,该方法计算的产品在首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大赛中,经中国气象局预报司组织专家检验鉴定,获全国三等奖(第5名);2021年,魏涛及团队再次创新提出了“基于多维度探空物理量分析模型的定量降水预报方法”,所计算的产品经国家气象局预报司检验评价,获得第二届全国智能预报技术方法大赛降水三等奖(第5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过去的成绩对于魏涛来说,是迈向新征程的有益积累,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的研发指令,他的初心仍未改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为提升贵州天气预报的精度和准度、增强贵州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