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覃天云驻村工作两年期满,到轮换时,他毅然决定——

留任,这里还有我的牵挂

贵定县融媒体中心 李悦 凌红

接到通知,贵定县昌明镇打铁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覃天云心里想了很多。

“想和双亲待在一起,尽一份孝心;想和爱人待在一起,尽一份责任;想和孩子待在一起,和他一起成长。”这是覃天云心里的一句话。

“可这里还有放不下的牵挂……”这是覃天云心里的另一句话。

覃天云的这份“牵挂”,始于2021年5月。

当年,覃天云主动向所在单位递交“请战书”,信心满满来到打铁村。

“刚到时,只见蜿蜒不畅的山路,村里发展受限的产业,还有村民们疑惑的眼神。”覃天云说:“大家的疑惑,能理解。怀疑我的能力,观望我的成绩。我知道,必须要迎难而上。”

说干就干。当天,覃天云就带着驻村队员到各组召开院坝会,并逐户走访。此后,大家每天工作到很晚,带回很多信息,覃天云都会逐一“复盘”。

一个村民们反映集中的问题浮现出来:决基坡到罗块坪的通组路约有200米路段弯急坡陡且临崖,缺少防护栏,通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覃天云马上意识到,这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工作队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经过实地勘察,覃天云很快向所在单位和县交通运输局说明情况,争取项目资金10万元,为该路段安装上500米防护栏。

“没想到来不到两月就把村里多年留存的问题解决了,当时还有很多乡亲不知道他的姓呢。这下可好,大家都晓得村里来了位干实事的书记。”村民赵以权经常往返村内外,很清楚防护栏的意义。

渐渐地,这位“外来书记”和工作队融进了打铁村。

同样改变的,还有打铁的精气神。村民们从过去的“散打”到“抱团”,齐心协力,干事激情明显提升。

“趁热打铁,先把村级经济搞上去。”覃天云明白,打铁村因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调整当地种植结构是当务之急。

于是,覃天云与村“两委”商议后,带着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们到处学习取经,最终选定周期短见效快的高粱种植作为振兴产业的发力点。

“毕竟过去没种过,还是有部分村民犹豫了。”覃天云说:“为了消除村民们的顾虑,我们就先做出来,有了成效再让大家加入也不迟。”

覃天云和其他4名村干部自掏腰包,选取合适的150亩荒坡荒地开辟为高粱示范种植基地,并提前对接销售渠道。

“近距离的体验,才能使大家有深刻的感受。”覃天云谋划着,开荒种高粱的最终的目标是带动全村参与,那就让村民们到基地务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

“到底还是大家信任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基地,还有部分村民跟着尝试种起高粱。”

覃天云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判断没错。当年,示范基地的高粱丰收旺销,不仅为村里探索出“产销一体化”的样板,也让大家看到了增收的机会。

“目前,打铁村大多数人家都种上了高粱。仅示范基地,高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余亩,平均每月提供就业400余人次,人均增加收入1500元。”覃天云说。

时间进入2022年,贵定提出全县大力发展山桐子产业。

“何不借此机会,再让村级经济上台阶?”覃天云的眼光放得很长远。

于是,第一时间,覃天云与工作队当起政策宣传员,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山桐子种植。

“人手不够,就大家一起上,务必用最短的时间将5000根山桐子苗一棵不落全栽到地里。”

覃天云带着村“两委”干部及工作队员,与村民们一道,按时完成山桐子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的“四旁”种植,完成率达126.5%。

如今,昔日种下的山桐子已冒出新叶。望着村里村外的绿,覃天云心潮澎湃。

“虽到村已两年,但还没有真正给村里带来实惠,要把未完成的使命坚持下去。”

覃天云决定,留任,打铁村的经济搞上去了再走!

微风吹过山桐子林,树叶沙沙响,是在回应覃天云,也是为他奏响再次出发的新乐章。

--> 2023-05-08 覃天云驻村工作两年期满,到轮换时,他毅然决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2917.html 1 留任,这里还有我的牵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