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是冷冰冰的。
在贵州省土木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建筑师越剑眼中,好建筑拥有趣味与智慧,而屯堡村寨的古建筑就有如此别样风采。越剑带着他在乡村修房子的青春故事,从历史中走来。
“我的青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奔走,今天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安顺西秀云峰八寨中的本寨和云山屯。”
2006年,越剑作为观察者带领学生在本寨修碉楼。本寨是屯堡村寨中典型的军屯,明清两代汉族匠师把鲁班的传统带到了贵州,由江南的砖木结构变为石木结构,把平原地区轴线院落关系改为贵州山地的防御组团体系,形成了屯堡民居聚落最有特点的文化景观。
由于年久失修,不少碉楼已荒废,越剑便带着学生们进行修缮。修缮中,他们惊讶地发现屯堡民居内外粉饰的石灰保护着石墙不被潮气影响,经过鉴定这些石灰都是镁质石灰,后期硬度比石头还硬。
“我们就这样发现了屯堡民居经历600年还能屹立不倒的秘密。”越剑说。
随着社会发展,许多村民搬离老屋,屯堡里老房子凋零垮塌。2014年,他开始作为践行者在云山屯发起“屯堡工作营”。“600年的历史痕迹正在消失,我意识到不能再等了,我想保住这冰封的化石,延续屯堡的建筑生命。”
于是,越剑在中国城乡遗产保护泰斗阮仪三先生的帮助下发起了“屯堡工作营”,这不仅是城市与乡村的桥梁,也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来自法国和中国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却怀着相同价值观的20多个志愿者,和他一起参与修复这些历史的记忆。
越剑说,“人是建筑的肺”,建筑的生命在于人的使用,这就需要有敬畏之心、懂得老建筑价值的人。2021年,作为倡导者,他决心发起“乡村守护人计划”。
“在‘屯堡工作营’影响下的云山屯有了多种身份的守护人,有了老屋咖啡、老屋餐厅、艺术家工作室、遗产保护工作站等,一个当代人文聚落逐渐成形。甚至不少搬离云山屯的村民又回到了山上,开始修缮自家老屋。”
站在舞台中央,越剑意志坚定、目光如炬:“我想,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古建筑,也在修复乡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