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拆过数十万年前的盲盒吗?”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盲盒”,与青年们分享了“考古那些事儿”。
“有人形容考古像‘开盲盒’,贵州不仅有‘盲盒’,种类还挺多,时不时还能开出个‘隐藏款’来。”风趣幽默的周必素一上来就聊起了刚刚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称的大松山墓群,戏称这个获得中国考古“奥斯卡”奖项的墓群是单次开过最多“盲盒”。
但考古工作,并不总在“高光”时刻,更多的时间,周必素和她的团队面对的是沉寂的遗存。
遵义海龙囤作为明朝万历三大征之首的“平播战役”主战场,其囤主播州杨氏土司乃是中国最有名的土司之一,在遵义流传着很多故事。
周必素的家就在离海龙囤不到10公里的地方,从小她就听着杨氏土司的故事长大。而她的青春,正是和杨氏土司不断“遇见”的过程。
“大学毕业的我来到杨粲墓,当了一名‘守墓人’,这一守就是10年。2012年,我来到考古所,正逢遵义海龙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考古工作助推了申遗成功。2014年,在新蒲杨氏土司墓地,我们找到了完整的杨价墓,在这里发现的杨价夫人所戴金凤冠是目前中国唯一出土的南宋时期金凤冠。”
随着“播州杨氏土司考古”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贵州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单个项目拿下“考古奖项大满贯”的省份。“我们先后拿下了全国六大、十大、世界考古十大、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甚至连最难拿的中国考古最高奖——田野考古一等奖,也拿下了!”说到此处,周必素眼眶湿润。
三次相遇,数十载的枯燥坚守,让与周必素一样的贵州考古人,用实打实的奖项给了“贵州有古可考吗”这个问题一个完美答案。
“我们将‘荒山’变‘世遗’,将中国土司遗址推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望着台下朝气蓬勃的青年们,周必素不禁感慨,当“青春”遇见“考古”,看到的是走在发展“快车道”的百年中国考古正青春,走在“黄金发展期”的贵州考古正青春,走在新时代的新一代考古人正青春。
“有人说,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周必素感到自己是幸运的,遇见考古,迷上贵州,在历史的海洋里遨游,也对未知充满期待。
“这,不就是青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