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关岭县与晴隆县的交界处,是贵州省修建的第一座铁索桥。明末,安(南)普(安)监军副使朱军民倡修,明天启六年(1626年)捐款筹建,崇祯元年(1628年)开工,历时三年建成,比四川大渡河的泸定铁索桥早70余年。桥用铁索36根,长数百丈,两岸岩石穿孔系索,上铺木板,以供人畜往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明将李定国为阻清兵,将桥烧毁,次年云贵总督赵廷臣在原桥的基础上修复,用铁索10根,铺木板维持通行,因摇晃很大,只能单人行走。此后,又改建为木梗桥,但遭战火,几度毁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铁索桥,计用过江大铁索19根,每根28丈、285扣,每扣长1尺、重10斤;堕桥楼过江的大铁索6根,每根长25丈、225扣;栏杆大铁索8根,每根长12丈、240扣,每扣长5寸、重半斤。栏杆铁枋97块,每块长4尺、重4斤。栏杆细铁索194根。兜底过江大铁索用铁枋穿链,每块长1尺5寸、宽3寸、重12斤,共55块。铁索贯入两岸岩石间,桥面用木板铺装,东西两岸还建有堞楼,可以启闭。雍正六年(1728年),黔滇驿道改经郎岱毛口过北盘江,此桥行旅减少,同年重新维修一次,维修费银950两,普安、安南(今晴隆)两县维修西岸,永宁州(今关岭县)维修东岸。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载:“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足)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
1936年10月,当时的建设管理部门将铁桥改造建成汽车通行的钢索悬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适应抗战需要,1938年10月,西南公路局又把钢索悬桥改造成双车道、载重为15吨的钢桁构桥。1942年对盘江桥进行抢修,改建成链式吊桥。1949年11月,溃败的国民党军队企图炸毁铁桥,未遂,仅炸毁铁桥下游约500米处的预备桥,现桥墩犹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7军一部驻守盘江桥。1951、1954、1959年国家先后拨专款维修、加固,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将盘江铁桥作为军事要塞进行重点保护,再次对其进行维修、加固,继续通车。每次维修、加固均保持原貌。
资料来源: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整理:林浩 张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