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加大保护和传承工作力度,让桐梓非遗绽放无限魅力。
走进桐梓县文化馆非遗展厅,眼前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梓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主任曾学林正忙着整理非遗展品。
桐梓县于2005年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些年来,已挖掘整理、成功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53项,其中列入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3项、县级37项,内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体育游艺杂技、民俗等类型。
为做好桐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县文化馆和相关部门协作,每年送两位非遗传承人到上海东华大学学习非遗技巧、技艺,提升他们的制作工艺;通过成立合作社、打造非遗基地,将桐梓非遗技艺转化成非遗商品,让桐梓非遗走出桐梓大门,实现经济价值。
据了解,娄山黄焖鸡多次亮相央视,年产值达1500万元;老高山无盐酸菜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金老爹牛肉干、山坡豆腐干,远近闻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走访挖掘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然后整理并积极申报项目,组织传承人经常开展交流、培训、展出等活动,让我们的非遗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曾学林介绍。
在桐梓县中职校笔者看到,桐梓苗族服饰第四代传承人马建容正教学生苗族服饰制作中的蜡染技术,手把手教学生用蜡技巧。
苗族服饰是桐梓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梓苗族服饰制作技艺,以家庭式传承为主。制作一套嫁衣,通常要几年,甚至十几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会制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方面,我们2017年成立了桐梓县苗族艺纺服饰有限公司,带领当地的苗族同胞系统地学习苗族服饰的制作。另外就是通过走进马鬃中学、马鬃小学、中职校授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苗族服饰以及苗族服饰制作技艺。”桐梓苗族服饰第四代传承人马建容介绍。
除了马建容,桐梓泥哨第四代传承人姚德波也经常深入县城区各学校授课,给学生讲解关于桐梓泥哨的知识以及制作技艺,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泥哨。
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梓泥哨,流行于贵州黔北民间,又称泥瓦瓦或泥咕咕,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桐梓泥哨为纯手工制作,从泥土到成品要经过十二道工序,其鲜明的色彩、乖巧的形象,体现了桐梓的审美文化,具有吹叫、收藏、观赏、礼品等功能。
“我是2019年下半年开始走进桐梓县城区各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宣传和传承活动,接下来,我将加大进校园的力度,同时还将带领我们的桐梓泥哨进景区,让更多的人了解桐梓泥哨,传承桐梓泥哨。”姚德波说。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桐梓非遗项目数量多,每一项都展示着桐梓文化的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财富,有助于推动桐梓文化发展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目前,我们正积极申报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打造非遗展厅,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我们桐梓的非遗项目,传承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学林说。
(彭光杰 闫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