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做强农业产业,实现增产增效?做强种业这一农业“芯片”是突破口之一,扶优相关企业是破题的关键一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截至目前,贵州拥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有138家,拥有农业农村部核发的进出口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有2家,在新三板挂牌的种业企业有2家。
当前,贵州大力支持相关企业加大育种投入,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大力推动科企深度合作,不断提高种业创新力。
扶优做强种业企业
这个春天,“花小莓”在省内外市场“出圈”,贵阳草莓打出了名气。
为了让贵阳草莓的种植“源头”有保障,今年,贵阳农投集团旗下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江蔬菜良种繁育中心启动集约化工厂化草莓脱毒苗生产。草莓脱毒苗的好处,在于种植过程中可减少病虫害、种植存活率达95%以上、产量提升30%以上,对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该集团引进日本草莓脱毒母苗75550株,一株母苗能繁育出30至50株子苗。这批草莓脱毒苗已收获省外订单150万株左右,省内将在贵安新区示范种植后,陆续推广。“从卖果子到卖种苗,我们走上了一条新路。”贵州省现代种业集团负责人表示,将把种子种苗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
近年来,贵阳农投集团围绕辣椒、PIC种猪、鲟鱼鲈鱼、羊肚菌、草莓五个种业重点开展攻关,建成2个高标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成功实现辣椒嫁接苗生产,改写了贵州蔬菜嫁接苗只能从省外购买的历史;在罗甸建起曾祖代种猪场,引进6600头美国PIC种猪,每年可带动50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建成渔业种业基地2个,年产鱼苗5亿尾;羊肚菌菌种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农投1号”品种试验测产达到477公斤/亩,正逐步推广种植。
像贵阳农投这样的优质种业企业对农业产业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贵阳新增农作物种业企业3家,市域内共有制种企业7家,制种面积3000亩,较往年增加近10倍。
贵阳市明确,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及市级相关企业标准认定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分档次进行奖补;在引进优势企业、打造种业联盟等方面,按标准给予补助;对成功上市的贵阳属地种业企业分档次给予资金奖励。
“贵阳市扶持种业企业的方式值得全省借鉴。”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高捷介绍,近年来,为扶持种业企业发展,我省持续投入财政资金支持本土种业企业建立育种创新平台,提升商业化育种能力。下一步,我省将按照“引龙头、组集团、培特色”的方式,以做强我省种业企业为目的,大力引进国内头部种业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与我省种业企业整合组建种业集团,培育具有特色优势的种业单项冠军,力争打造1到2家种业上市公司。
闯进全国大市场
在岑巩县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各地制种农户手中收购来的上千麻袋的稻种码放在仓库中。仓库前的车间里,有省内目前最先进的全自动种业生产线。这些“麻袋种”经过混种、精选、光选、色选后,将被包装成不同重量规格的商品化稻种,打上防伪追溯码后销售到全国各地。
“这套设备1个小时可完成4000公斤稻种的加工。”兆丰公司董事长万城介绍,从投料入口到包装出口,10.5元一斤收购来的麻袋种原料,就变成了50元一斤的精加工商品。
兆丰公司在岑巩千亩稻种基地周边建有9个产地种子生产加工服务分中心,配置有种子精选烘干及质量检测等设施设备143台/套。稻种及时烘干、安全入仓,解决了收获后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在保障种子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一优质企业的落地,帮助岑巩优质稻闯进了全国大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因缺乏本土“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岑巩水稻制种业一直处于委托代生产状态。
“这严重制约了我们制种业的发展。”岑巩县副县长吴述涛介绍,一是订单受上游企业需求影响较大,缺乏发展的主动权。二是委托生产企业多、品种多、规模小,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品质把控。三是岑巩大田生产的稻种,20元一公斤卖到外地,企业精选贴牌后能以8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卖出,效益都在别人那里。
为推进制种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岑巩与国家水稻种业强优势阵型企业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两年前,共同成立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集生产、烘干、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项目,推进岑巩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正与省农科院接洽合作事宜,以不断提升岑巩稻种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经济效益。
“我省将积极培育、引进更多种业龙头企业,引领实现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的双突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捷说。
政校企合作提品质
去年,长顺县种植的1.8万亩制种油菜喜获丰收,产量180吨,产值1080万元,可满足100万亩油菜生产种子需求。
“我家种了20亩,一亩挣到3000元。”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去年,长顺县摆所镇热水村村民班九燕从种植杂交油菜改种制种油菜,收入增加了不少。
“我们依托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与贵州禾睦福种子有限公司建立的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采取‘科研单位+企业+政府+农户’的方式,建起了现代化杂交油菜制种基地。”长顺县种植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宗朝介绍,通过油菜“育繁推”一体化模式,长顺以八妹农副食品公司为引领,优选油研2020等“高油”“双低”优良品种,实现油菜良种覆盖率100%,实现了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如果种子种苗有问题,种植过程会遇到很多麻烦,导致农民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如果种下的种子品质不好,或品种不一,将会影响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的推广。”省农科院专家祝云芳表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要想方设法提升种业品质,用科技提升种业竞争力。
截至目前,贵州已建成4个南繁育种核心基地,入驻基地育种单位40余家,科研育种人员300余名。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安顺市农业科学院及部分种业企业举行种业相关项目集中签约。多个项目包含加快推进良种联合攻关、强化科企合作、强化基地体系支撑、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优质良种贵州生产等内容。
种优则物丰,粮安则民安。高捷介绍,我省将持续打牢种质资源基础,推进种业科研创新,提升种业企业竞争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奠定种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