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兆奎 黄建飞)今年,毕节市开展“三大行动”、强化“四项服务”、建立“五大机制”的“345”工作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开展“三大行动”,推进问题整治。该市印发了《毕节市优化营商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召开启动大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通过毕节市纪委监委、营商办、信访局、政务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畅通企业反映问题渠道。各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对辖区内企业和行业包保服务企业,开展全覆盖走访排查,收集企业合法合理诉求,并积极推进问题整治,全力消除“中梗阻”、拆除“篱笆墙”、疏通“快车道”。
扎实开展“四项服务”,提升企业满意度。毕节依托“贵商易”服务平台,畅通政府惠企政策、资金和项目的直达渠道,扎实开展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代办服务和“贵人服务”等。
截至目前,毕节市共录入惠企纾困政策1778项,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小微企业服务机制等,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近714亿元,同比增长18.85%;对新引进的69个招商引资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免费代办服务和挂牌服务,提供代办服务事项57项,办结57项,代办服务覆盖率、服务事项办结率均为100%;持续推进“贵人服务”走访回访,累计走访服务企业9.2万余家,2023年新增走访服务企业2392家,企业满意度大幅提升。
建立完善“五大机制”,提升营商环境。毕节市营商办制定的《毕节市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处理工作制度》,解决了投诉受理机制不健全、投诉事项定性划分不明确、部门间责任不清等问题;制定的《毕节市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管理制度》,解决了政务服务大厅、行政审批部门服务经营主体监督不够问题;制定的《毕节市优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解剖培训制度》,解决了一线人员“指标理解不透彻”问题;制定的《毕节市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会商制度》,解决了统筹和指导力度不够,上热下冷问题;制定的《毕节市优化营商环境明察暗访工作制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未打通问题。目前,该市营商办已收集问题线索8条,转(交)办8条,组织召开指标会商会议11次,通报典型问题2期7起,全方位保障了毕节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