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向淳
四月芬芳樱桃红。眼下,大方县猫场镇3万多亩樱桃像玛瑙一样挂满枝头、红得正艳。种植户、收购商、务工群众、游客共同品味着这“开春第一果”带来的甜蜜幸福。
“采樱桃喽!”4月15日早上,猫场镇联合社区,一场“群樱会”激情上演。漫山遍野的樱桃园里晃动着采摘樱桃的身影,公路沿线的农家院变成了客商们收购樱桃的“摊位”。
临近中午,这些农家小院热闹起来,种植户背着采摘了一个上午的樱桃来交易。“这些天天一亮就起来采摘,天黑才收工。”村民张东梅将一大箩樱桃过秤卖掉后,和记者闲聊几句,驾起三轮车,匆匆回家吃午饭。在当地,像张东梅家一样,家家户户种樱桃,这段时间自采自卖,每天有1000来块钱的收入。
村民蔡林是种植大户,忙不过来,只有请人帮采。“我家50亩,一年请人要开10多万元。”他说,年景好的时候一年能挣50多万元。
“根据品质,收购价在5到10元,行情比较稳定。”樱桃收购商邓生产介绍,当天收购装车后,连夜就要发往毕节、贵阳、昆明、成都等市场,还有空运到长三角、大湾区的。
邓生产做水果批发多年,在七星关区一家农贸市场有自己的档口。他在联合社区曾创下过一天收购上万斤樱桃的记录。大方县猫场镇联合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蔡明军介绍,该社区种有樱桃1600多亩,种植面积超过10亩的家庭不在少数。2022年,社区村民年人均收入1.2万多元。其中,樱桃产业总产值600多万元,超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
樱桃成为“致富果”,是猫场镇把荒山变青山、让青山成“金山”的多年努力。过去,猫场镇是石漠化严重区域,又是大方县猫场硫磺厂所在地,满眼荒山秃岭。“黄沙满山坡,鸟儿没了窝。”这是蔡明军对那时环境的形容。
2000年,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大方县猫场老硫磺厂整体关闭。以此为起点,在上级支持下,当地奋力转型,恢复生态环境,对清理后的采矿遗留荒坡进行平整、复绿,并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发展经果林种植。
在绿水青山转换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樱桃产业,从2006年开始规模化种植,2016年明确为全镇特色优势产业。现在,这一“甜蜜产业”在该镇遍地开花,种植面积达3.2万亩。
樱桃保鲜时间短,产业成规模了,销售一度是一个问题。怎么办?找准市场卖鲜果、农旅融合走新路。在猫场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下,百余户村民携手成立大方县九洞天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配套建成标准化果酒加工车间,消化每年的樱桃尾果,并运营农家乐和民宿。合作社负责人李华介绍,樱桃酒的市场反响颇好,还打算推出樱桃醋、樱桃酵素等系列产品,提升樱桃产业附加值。
“我们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主引擎’作用,在合作社带动下,聚力打造以樱桃为主的农特产业,已从发源地联合社区覆盖全镇。”猫场镇镇长王兴表示,将继续探索推动由小农户采摘、小商贩售卖转化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对接大市场、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经营方式,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延伸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推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