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贤哥”驻村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汪瑞梁

“贤哥,我们40多亩中药材种起来了,但是路不好,运输很不方便。”看到驻村第一书记陈忠贤到中药材基地查看杜鹃兰育苗情况,基地负责人高峰开始“诉苦”。

“村里正申报项目,想方设法解决。”陈忠贤说,“只要你把中药材种好,有困难大家想办法。”

陈忠贤是百里杜鹃管理区统计局派驻沙厂乡兴隆村第一书记。尽管被大家称为“贤哥”,但陈忠贤却是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略显文弱的女子。“看起来文弱,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干脆利落,所以我们都喊她贤哥。”高峰说。

2021年5月,陈忠贤主动请缨,扛着行李来到兴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要想发展好,村情要明了。”驻村第一天,陈忠贤就把熟悉情况、摸清底数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坚持每天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意。

“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兴隆村7个村民组,527户农户挨家挨户走了个遍,详细了解脱贫户、监测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所享受到的各项帮扶政策,建立村情台账。”陈忠贤说。

通过走访,陈忠贤慢慢熟悉了村里的情况:兴隆村由于地处偏远,村里产业单一,村民发展观念落后,多数靠种玉米洋芋为生。同时,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起不到“火车头”作用。

“乡村要振兴,党建必先行。”陈忠贤把建设“两委”班子作为工作着力点,通过完善制度、建立“红黑榜”,激发了村里党员干部的创先争优意识。同时,将村里的致富能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帮助兴隆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

夯实了“战斗堡垒”,陈忠贤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上。她认为,背靠百里杜鹃核心景区的兴隆村应该在乡村旅游产业上做文章,于是借助广州市增城区对口帮扶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对口帮扶资金80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兴隆村打造四季云谷垂钓休闲中心,为乡村旅游“破题”。

为充分盘活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陈忠贤结合兴隆村适合种植蔬菜的实际,积极与百里杜鹃管理区瑞禾集团签订“菜篮子”协议,成立产业联盟,引导群众种植高山冷凉蔬菜600亩,实现经营性收入超34万元。

“贤哥”认为,兴隆村长远发展还是要种植中药材,走乡村康养旅游路子。可群众不知道该种什么,种出来卖给谁。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没种过地的贤哥经过考察后,买了一些药材种子自己先试种,摸索种植技术,了解市场前景,择优推荐给群众种。

驻村后的几把火“烧”下来,村民们逐渐看明白了:这个外表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女书记,做起事来是一点也不含糊。久而久之,乡亲们便亲切地称她为“贤哥”。

去年冬天,陈忠贤走访得知村里特困供养户何顺成家里缺少取暖用的煤炭,就带领村干部冒着风雪把煤背到何顺成家中。“你们就是我的亲人。”烤上暖烘烘的煤炭火后,何顺成感动得连声道谢。

独居的残疾人罗福远家里的回风炉烟管锈烂了,自己又没法修缮。陈忠贤得知后,自掏腰包买烟管给他装上,罗福远含着泪硬把钱塞到她手里:“这么好的干部,怎么忍心让你们操心又贴钱。”

去年8月以来,乌蒙山区遭遇持续干旱,兴隆村水源枯竭,村民饮水出现问题。陈忠贤为此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联系到贵阳一家慈善机构免费为村里打了一口井。紧接着,该慈善机构协调施工队以成本价又帮村里打了4口井,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慢慢改善乡亲们的生活面貌。”陈忠贤说。

一件件小事填满了“贤哥”的驻村岁月,也诠释了什么叫“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光阴似箭,“贤哥”两年的驻村工作就要结束了,但她还有心事未了。“我想通过发展中药种植,推动兴隆村乡村产业向康养旅游转型,同时通过拍短视频、搞直播等方式把兴隆村推介出去。”于是,她向单位提出申请再驻村一年,“等村里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起来,我再离开。”

--> 2023-04-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2155.html 1 “贤哥”驻村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