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一棵竹扮靓绿水青山

赤水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独特的丹霞地貌,孕育了以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旅游目的地。

走进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翠绿和清新扑面而来。凭栏眺望,一望无际的莽莽绿原。

“在我这里住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国外游客嘞。”农家乐老板王步云说,竹海公园让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漫步赤水,处处皆景。全市以竹为主的景区、景点20余个,带动10万余竹农从事旅游业。

“雅路古-YaLoGu”,是贵州土家族语言“我想你”的音译。2022年10月,国内首个天然瀑布洞穴酒店——匠庐·雅路古在贵州赤水开业。

为了融于环境,酒店主体以质朴的赤色融入丹霞地貌,深藏于万亩竹林间。25间客房改造自两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所有空间依洞穴而建,最大程度发挥了场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特色。

通过泳池下方的过道,经过餐厅,穿过一片竹林,便可看到竹海深处掩映着一栋白房子,与满眼的青翠形成对比,格外清新,这就是竹林区客房。

阳光照射下,竹林光影映在白色墙面,犹如江南园林般婉约而轻灵。午后“沐暄茶台”小坐,竹海沙沙,茶雾氤氲,滋养身心。

近年来,赤水市还培育出以竹笋、竹荪、竹筒饭等为代表的“全竹宴”;形成独竹漂、竹编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赤水市接待游客总数为695.04万人次,综合收入72.29亿元。

90后姑娘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所在的大同镇民族村是赤水市少数民族聚集区之一,也是赤水竹编的主要基地。2012年,这位赤水竹编第六代传承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公司产值超过2000万元,直接带动大同镇民族村500余人增收致富。

着眼132万亩竹资源和非遗赤水竹编技艺,赤水坚持一张“绿图”绘到底,延展竹产业链,推出竹乡村概念,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赤水竹编为载体,将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纳入游客体验项目,打造“旅游+研学”线路和点位,发挥赤水竹编的聚客功能,全面推动“竹文旅”经济复苏。

小青瓦、坡面顶、白粉墙,赤水竹编产学研基地所在的民族村,竹海苍翠有韵味,黔北民居散落其间,还有以芦笙舞、苗绣、蜡染为代表的苗族文化元素。游客可以一边观山赏水、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一边接受非遗竹编文化的熏陶。

“去年,朋友送了一个精美的竹编包包给我,特别漂亮,就是在这里定制的。”来自成都的游客吴女士说。此次吴女士是特地到赤水旅游的,出发前还专门向朋友咨询了定制地点——极竹堂非遗竹编产学研基地。“在这里体验竹编技艺,非常难忘。”她说。

--> 2023-04-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1748.html 1 一棵竹扮靓绿水青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