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赤水,一路上时常能见到和听到这句话。
3月31日,“你好,中国竹”可持续发展行动在赤水启动,在中国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下,赤水这座黔北红色小城,展现出对发展“竹经济”、拓展竹产业链、推动绿色消费新风尚的期待。
竹子能在众多替代塑料的材料中脱颖而出,与其自身的优良性能有关。“竹类植物有‘似木非木,似草非草’的雅称。一次造林成功,即可年年行鞭出笋、年年成竹、年年砍伐。”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喜介绍,竹资源禀赋和生长特质的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在赤水的竹文化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赤水用竹子输出的各类产品,小到竹浆做的生活用纸,竹基纤维压制而成的一块块新型建筑材料“竹钢”,大到竹子制成的乐器、桌椅家具、竹制艺术装置。
一棵竹正支撑起绿色富民的新未来,成为赤水发展的首位产业。竹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乐器、服装、艺术品等领域。在材料科学加持下,由赤水竹制成的竹纤维包装,与电脑等智能设备产品一同销往180个国家和地区,不断推动包装材料实现“零塑转型”。
赤水市黎明村是联想竹纤维包装产品的重要竹源地。3月末,黎明村被授予“赤水·联想集团‘以竹代塑’绿色示范点”,一棵棵“赤水竹”从黎明村出发,历经种植、采伐、制浆、成型等多道流程,随着联想产品销往全球。
2016年,联想集团包装研发负责人白岩接到了一个新任务:研发“竹纤维新材料”。白岩表示,当时行业内普遍使用发泡聚乙烯作为包装与缓冲材料,技术已相当成熟,价格也低廉。与之相反的是,新型竹纤维材料的制造价格是原来塑料的3倍,将大大提高企业成本。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动尤为重要,于是联想集团坚定支持了这一材料研发,并迅速推广到主流产品中。
“我们通过结构上的创新设计,减轻了包装的重量,大约降低20%到30%的材料成本。”白岩说。同时,减轻包装重量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数据显示,2022年末,联想已出货使用竹纤维包装的产品超过800万台(件),通过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创新,减少包装材料用量3737吨。
此外,赤水市还抢抓“双碳”新机遇,率先启动竹林碳汇开发,创新探索转换路径。2022年,成立全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全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率先在全省获批首笔4.5亿元竹林碳汇产业类贷款。
与此同时,金融产品“竹链贷”也加入到赤水竹产业中来。“竹链贷”是在中国人民银行赤水市支行指导下,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竹子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用应收账款抵押方式取得融资的金融产品,该模式具有线上融资、T+1放款、自动交互信息、循环使用、提升融资效率和降低金融机构应收账款抵押贷款风险等特点。
“竹链贷”解决了竹产业链融资瓶颈,“贷”活了整个竹产业链条发展,保障核心企业原材料供应,上游供应商原料收购量明显增加,给竹农创造更多伐竹就业岗位,竹农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竹子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发展。”赤水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赤水有信心、有能力推动竹产业向着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方向高质量发展。
在即将召开的贵州竹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竹产品交易中心、竹文化博物馆“四平台”将在赤水市正式揭牌投用,平台落地有利于推进全省高精深新型竹产品及保鲜技术研发,建立竹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标准体系,有效提升竹产品附加值。
同时,活动通过与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贵州林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将加速推进赤水市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竹产业生机与活力,并搭建一个集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平台,为全省竹产业集约高效发展贡献力量。
2023年,赤水市将进一步发挥竹林“四库”功能,抢抓全球“以竹代塑”机遇,借助新组建的竹产业研究院、竹产品检测中心等科创平台,进一步提升竹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提升竹产业精深加工、纸浆产品高端化发展,力争在“以竹代塑”、全竹高值化利用、楠竹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擦亮“中国竹都”品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