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扇子、竹伞……中国人自古就把竹子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而今对竹子的开发利用同样也深入到各个方面,产品更加多元丰富。
在赤水,18万竹农每年靠着出售竹笋、竹原料和竹产业务工达到人均增收5700元,上半年挖笋、下半年伐竹,竹林已成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一场春雨过后,和竹笋一起漫山遍野冒头的,便是忙着“夺笋”的赤水人。
宝源乡联华村的郑贵龙家有30多亩楠竹,近段时间,每天全家出动,背着背篼,抢挖春笋。
“采小留大、采密留稀,要留三分之二的竹笋让它们长成竹材。”郑贵龙说,这样的采挖方式,才能保证年年有笋、年年有竹、年年受益。
竹林里采笋热火朝天,收购车早早等在了竹林外。李三仁是宝源乡春笋收购商之一,每年收笋季节,到处都活跃着他的身影。李三仁笑着说:“现如今产业路修到了竹林边,拉笋方便多啦。每天能收三至四千斤,笋子多还要多拉几趟。”
同样不得闲的,还有扬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切笋、打包,十余个工人不间断工作,当天打包当天转运,发往全国各地。该合作社负责人汪进介绍:“目前合作社收购春笋大约每天20万斤,预计今年的收购总量会突破2000万斤,销售总额预计将达到70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北京、上海、苏州、常州、广州和深圳等地。”
据介绍,每亩楠竹最低产春笋500斤,按市场价1元每斤计算,今年,赤水市52.8万亩楠竹春笋产值将超过2.5亿元。
采笋季一过,竹林又会是另一番忙碌景象。
“有了伐竹剪这个‘神器’,每天砍2吨成熟鲜竹不成问题。”清晨,林子里喧嚣声唤醒了竹农们的一天。曹正礼手持电动伐竹剪,选中成熟竹子后手起刀落,竹子应声倒落,曹正礼老伴拾起倒落的竹子,用砍刀剔除多余的枝丫……
随后,曹正礼夫妇砍伐的鲜竹被一捆捆装车运往切片厂,赤水市在村镇共建设了73个切片厂,鲜竹经切片机器切割成比手掌还小的碎片后,又被转运到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赤天化纸业生产车间里,竹片经过发酵、漂白等20多道工序,变成了一捆捆原纸。“公司每天有150辆卡车进进出出,鲜竹日均用量至少需要4000多个竹农在山上伐竹。”该公司行政部负责人宋尔刚用2个数字形象概括了公司发展现状。
在赤水升翔纸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由赤天化纸业生产的原纸被裁切、分包成消费者使用的卷纸、抽纸等。升翔纸业董事长刘承勇说:“入驻赤水经济开发区5年多来,我们已建成11条生产线,年产生活用纸1.2万吨、实现产值1.44亿元,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同时,为推动企业扩能增效持续发展,二期厂房正在筹备中。”
上游提供材料,下游加工成品。目前,赤水纸业已实现竹原料——纸浆——原纸——成品纸发展,竹浆纸一体化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一棵竹到一张纸,从18万竹农到73个切片厂、贵州赤天化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再到12家纸企,竹浆纸一体化产业链上各环节都是受益者,闭合产业链经济价值凸显,彰显出生态产业的“变现”能力。
截至目前,赤水市发展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培育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开发竹下游产品300余个,远销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竹浆纸制品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竹木家具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2022年,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被评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