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处世界竹类植物分布的中心范围,全省竹类资源现有19属154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自然分布126种,引种28种。属数占中国的40.4%,占世界的21.6%;种数占中国的15.3%,占世界的7.7%。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竹类资源100种以上的省区有10个,贵州目前排在第八位。贵州发现的有些竹种类因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而进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如光竹(极危)、爬竹(低危)、小蓬竹(低危)、毛环方竹(低危)等。”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竹类研究所所长苟光前介绍。
强化竹类资源的保护和繁育工作,贵州近年来先后建立了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桐梓县方竹种质资源收集园、清镇市竹类良种基地和黎平县竹类良种基地等。其中,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我国现建的3个国家级竹类种质资源库之一。
走进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方竹、紫竹、银丝竹、佛肚竹、龟甲竹、鼓节竹、粉单竹、吊丝单竹、小叶琴丝竹等千姿百态的竹子映入眼帘。
“这个是钓鱼慈竹,因为它顶部是垂钓下来的,就像钓鱼竿一样。”“这个是红舌唐竹,成林之后和旁边这个光叶唐竹在外形上看不出差别,但它们新发的竹笋,红舌唐竹的竹笋壳上有毛,而光叶唐竹没有。”“这个是紫竹,它的竹竿呈黑紫色,是目前较少的可以药用的竹类品种。”“这个是爬竹,可以攀缘生长或者下垂或沿地面铺展,爬竹是赤水的特有种,是极其濒危和珍贵的竹种……”说起收集到的竹类资源,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负责人钟洪明如数家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目前赤水市竹类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已经已收集保存37属620个竹类品种,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竹种。下一步我们将以该种质资源库为依托,开展濒危竹类抢救性保护、贵州原生竹种保护研究等课题,同时对收集到的竹类资源进行系统观察和特性研究,选取有价值的竹种进行繁育和推广。”苟光前介绍,贵州大学竹子团队通过多年的选育工作,已经选育出金方1号和金方3号两个金佛山方竹新品种,于2021年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有力地助推了全省方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贵州不断加强竹产业基地的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省竹林面积超500万亩,居全国第9位。按产业带来看,赤水河竹产业带和大娄山竹产业带以遵义市为主要发展区域,该市现有竹林面积366万亩,其中方竹资源面积182万亩,规模均居全省第一。铜仁市是武陵山竹产业带的主要发展区域,现有竹资源面积50余万亩,重点培育楠竹和光箨篌竹。黔东南州是清水江竹产业带的重要发展区域,现有竹林资源面积41万余亩,重点培育楠竹、慈竹、麻竹、方竹等。
“十四五”期间,贵州计划新造和改培竹林面积295万亩,建设省级高标准竹种植示范基地和低效竹林改培示范基地13个(面积28万亩)。同时,利用竹林的林下空间优势,重点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林药”“林禽”“林笋”“林菌”四大产业,有效提升竹林基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更好地带动竹农增收致富、推动全省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