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贵州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2022年1至10月,全省制造业投资仍表现出强劲韧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持续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等行业增长强劲。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要坚定不移加快完善制造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工业大突破的强力支撑。
丰富本地制造业体系。一是立足比较优势引进和培育产业。能矿资源加工、特色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加强优强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国内价值链逐步拓展、深化,有利于我省更深入地融入国内价值链。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深化合作有众多便利条件,要深化拓展“四+”合作模式,深入开展电子信息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合作。三是打造产业备份基地。立足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等产业,标准件、铸锻件、液压件、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件领域,锰、钛、黄金等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积极建设产业备份基地。
构筑“产业公地”。产业公地是指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工程制造能力等一系列能够支撑多个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的集合。产业公地是制造业成长的重要平台,促进制造业振兴首先要促进产业公地振兴。我省要重点围绕现代化工、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等重点行业打造成体系的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产业体系。加大力度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制造业所需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进行投资。政府要牵头组建大型研发平台。
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以科研项目和企业、科研单位等研发创新平台为依托,鼓励采用多种方式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完善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设置适用专业、培养适用人才。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培育支持力度,尤其是研发人才、高级技工等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推动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城联动发展,打造面向国内外的技术集聚区和面向全省的技术输出区。优化布局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申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用足用活本地市场。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资源优势,依托本地和周边市场,立足实际情况,引进和培育特色轻工等产业。以市场聚要素聚产业,培育壮大本地现代工业体系。出台支持政策,为本地企业产品销售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作者为民建省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贵州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