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打造酒旅融合新格局

徐大佑 陆竹 夏兵

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酱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的瑰宝,在贵州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把酱酒文化与贵州旅游相融合,对于助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贵州旅游产业基础良好

旅游交通设施逐步完善。铁路方面:2014年12月26日,以贵广高铁的通车为标志,贵州步入高铁时代。2015年6月19日,沪昆高铁贵州段贵阳北至新晃西段开通投入运营,标志着贵州正式融入全国高铁网络。公路方面:2015年12月31日,随着贵瓮高速通车,贵州省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机场方面:贵阳机场二期扩建项目是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之一,2013年3月30日正式完工,这标志着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航空枢纽。通过近十年的发展,贵州形成了以高铁、高速公路、机场为主动脉的立体交通网络。贵州先行构建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景观的合理规划开发和对人文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在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面,贵州获批9个国家级5A景区,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贵州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之路。贵州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遵义市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贵州文化旅游开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资源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富矿。

贵州酱酒文化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

贵州酱酒文化资源丰富。《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的记载,清楚地记录了古夜郎酿制枸酱美酒的历史。据《旧遵义府志》所载,清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清朝官员陈熙晋于1832年任仁怀同知,在茅台镇写下了“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诗句,充分证明了清朝时期茅台镇酿造业之兴盛。2016年,第11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仁怀市茅台镇举行,主题为“推进产城景融合,开创全域旅游新格局”。以此为起点,茅台镇规划建设了1915文化广场、天酿演艺景区、杨柳湾步行街等旅游接待设施。2017年,茅台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后又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酒旅融合景区——兴义贵州醇景区和中国酒文化城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了3A级旅游景区——金沙酱酒文化旅游景区、仁怀夜郎酒谷景区和国台酒庄景区。由此可见,酒旅融合发展已从茅台镇扩展到了金沙、兴义等酱酒新兴产区,贵州酱酒文化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贵州酱酒的礼品属性和赠品属性有助于提升贵州旅游的经济效益。各种包装精美、品牌响亮的酱酒在琳琅满目的旅游产品中独树一帜,能够有效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带动贵州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推动酒旅融合发展

发挥贵阳在贵州酱酒文化研究方面的人才优势,打造酒旅融合智库平台。贵阳是贵州省的省会,聚集了省内最为富集的酱酒专家资源:高校、社科机构、酒行业组织、酒文化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和社会组织,聚集了丰富的贵州酒旅融合人才资源。建议组建贵州酒旅融合研究院,从旅游的视角来梳理贵州酱酒文化资源,制订贵州酒旅融合发展顶层方案,分步规划实施,统领贵州酒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

筹建贵州酱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目前,在贵州境内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酒博物馆主要有:茅台集团的中国酒文化博物馆、习酒集团建设的习酒文化博物馆、遵义市建设的贵州白酒博物馆等。贵阳有巨大的旅游客源,建议规划建设贵州酱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会给游客了解酱酒文化、体验酱酒文化、消费酱酒带来巨大的便利。

打造“一核一心、多点开花”的全域酒旅融合发展格局。要从全省的高度对酱酒文化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实施“一核一心、多点开花”的贵州酒旅融合规划。“一核”是以酱酒文化发源地茅台镇为核心,以4A级景区茅台酒镇为依托,建设“世界酱酒文化朝圣地”;“一心”是把贵阳作为贵州省游客集散中心,建立健全酱酒文化体验与推广中心,将每年贵州千万级的游客量导入酱酒文化推广体系中来;“多点开花”体现在以习水产区习酒厂、金沙产区金沙酒厂、黔西南产区贵州醇酒厂等优势产区资源与酱酒文化资源结合,形成多点开花的贵州酒旅融合新发展态势,以酱酒文化带动贵州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 2023-04-19 徐大佑 陆竹 夏兵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1602.html 1 打造酒旅融合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