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威宁岔河村

党支部示范 家庭牧场有干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通讯员 陈美群

一大早,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岔河村村民邹昌贤就来到牛舍,熟练地将饲草投放到食槽,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迅速朝着“美食”凑拢过来。

去年,56岁的邹昌贤向银行贷了20万元,建起家庭牧场。亲友都担心他贷款发展产业风险大,邹昌贤不以为然。“怕啥!只要人勤快,多花点工夫就能把牛喂好。今年随便卖上几头,就能还上10万元。”

对于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邹昌贤来说,喂牛不陌生,但规模化养牛还是头一回。邹昌贤好几年前就想建个牛舍,多养牛增收,但是技术、场地、资金这些关键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只能将创业梦搁置。

去年10月,岔河村依托县里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决定选取一批有规模化养殖意愿的村民,示范推广标准化的家庭牧场,踏实肯干的邹昌贤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为鼓励群众创建家庭牧场,岔河村率先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建设了一个集中养殖场,规范厂房建设,制定技术标准,吸纳村民入股分红,并定期组织他们学技术。

“对于要创建家庭农场的村民,村里帮他们协调土地,按照地形特点‘量身定做’圈舍,保证规划合理。同时,我们还从技术、防疫、销售、贷款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确保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岔河村党支部书记蔡永斌说。

得到村里的支持后,邹昌贤再也没有顾虑,甩开膀子干起来。去年10月,邹昌贤得到产业扶持资金5万元,小部分用来入股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养殖发展。在村里的帮助下,先后申请到10万元的无息贷款和10万元的低息贷款,建起圈舍,购置了17头能繁母牛。

“养了半年,就产了5头小牛犊,现在有22头牛了。一头牛能卖2万多元,这点贷款根本不用愁。”邹昌贤底气十足地说,“合作社定期派技术人员给牛打疫苗,家里的50亩土地我种了玉米、土豆,饲草也充足,今年我家肯定能增收。”邹昌贤说。

“目前,我们已在二村民组和三村民组示范推广标准化家庭牧场23家,村民反响不错,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广家庭牧场。”蔡永斌说。

--> 2023-04-1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通讯员 陈美群 威宁岔河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1548.html 1 党支部示范 家庭牧场有干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