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活、哪里缺工人,就会去哪里干,有时一天半天,有时几个小时,计时算工资,当天结算,有的也按月结算。”春耕时节,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合心组玉琼种植场里,村民邓小玉正在大棚里移栽瓜苗,手上动作娴熟。
邓小玉介绍,她家也种植了几亩高粱和蔬菜,还喂有三头猪、五只羊,忙完了自家的活计,就到基地挣点“盐巴钱”。她笑呵呵地说:“我们相当于是‘钟点工’,忙家务、送孩子、打零工,几方面都能兼顾。”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土地流转越来越多,各类种养基地蓬勃兴起,大批种养大户脱颖而出,农村“用工难、雇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给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务工平台。每到农忙时节,那些留守在家的群众忙完自家农活后,便就近前往基地当起了“钟点工”。他们与基地大户时常保持联系,随时可以帮助雇主搞好农业生产,满足用工所需,成为一道靓丽的农事风景线。
和邓小玉一样,在基地做“钟点工”村民何孝凤说,她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后,自家需要耕种的土地很少,空闲的时候就到附近基地去做“钟点工”,让她在务工增收的同时还能照顾到家里,一年下来收入还算不错。“做‘钟点工’很灵活,都在本地,随时可以来,有事也可以随时走,而且活也轻松。”
如今,在道真的山间田野里,随处可见“钟点工”忙碌的身影。近年来,该县围绕“短平快”产业,重点针对农村劳动力,持续开展务工就业技能和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三年来累计接受培训1万余人(次)。
据悉,道真这些拥有一技之能的“钟点工”根据自身实际,在各类基地以计时等方式获取劳动报酬,每天收入80元到100元不等,最高收入可达每天200元以上,既解了种养大户的用工难题,又让自己实现了“顾家”“赚钱”两不误。 (韩建锋 陈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