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上,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科技)榜上有名,成为贵州首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的线缆企业,对贵州省线缆行业践行低碳绿色发展起到引领示范性作用。
4月,中安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光伏电缆一次性通过全球领先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以下简称莱茵TüV)全性能检测,同样成为贵州首家获得莱茵TüV2PfG 1169标准考核的线缆企业,为企业全面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小小线缆,一头紧攥低碳发展的“绿色存量”,另一头牵着领跑行业的“科技增量”,共同发力提高企业发展的“经济质量”。4月4日,记者探访了这家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探寻其“三量齐增”的奥秘。
“公司成立之初,就严格按照‘绿色工厂’的创建模式进行分类创建,生产环节力求智能化与节约化。”该公司技术总工龚远亮说。
走进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眼前的场景印证了龚远亮所言:每条产线上拉丝、绞线、绝缘、成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仅有一到两名工人在输入生产指令……车间的另一端,企业通过冷却塔装置,可循环利用九成以上的冷却用水,形成线缆冷却用水闭路循环。
“绿色工厂”是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分类创建的新型工厂模式。作为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工厂”是促进工业各行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而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秘籍”,龚远亮用“生产绿”“能耗绿”和“循环绿”来概括。
——“生产绿”倒逼企业“用地精开”。自2021年正式投产以来,中安科技在用地集约化方面着重入手。通过调整厂区1.12的容积率与49.35%的建筑密度,提升单位用地面积产量每公顷至4937吨,约为贵阳市平均单位用地面积产量的70倍,合理布局办公楼、厂区、人才公寓,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能耗绿”促使企业节能减排。通过优化工艺技术、节能改造、采取低碳能源等多项措施,减少了能源使用量,促使公司全面达到能源低碳化水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和碳排放量指标优于行业5%。
——“循环绿”策动企业提升“内涵”。生产过程中从源头进行控制,采用先进的“一级碳纤维过滤装置+二级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对废气进行深度处理,实现了废气的超低排放,减少了污染物产生量,同时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使生产车间无氧铜、聚氯乙烯等原材料的利用率平均达到99%以上。
“严格执行‘三绿’标准,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光伏电缆。”中安科技厂区A车间副主任毛精鹏说。
毛精鹏是从事光伏电缆生产10余年的从业者,亦是生产全省首款获评莱茵TüV认证铜芯光伏电缆的亲历者。
“获评‘全省首家’的心情如何?这款光伏电缆的科技竞争力怎样体现?”
“获评莱茵TüV认证既是生产许可,更是行业认可。”面对记者的提问,毛精鹏自豪地说,“我们生产的铜芯光伏电缆采用镀锡铜作为导体,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光伏料的电性能和通导性能,以此提高产品的耐候性,即耐受光照、冷热、风雨、细菌等室外气候考验的能力。”
“绿色存量”与“科技增量”并驾齐驱,企业的“经济质量”得以凸显:2022年中安科技生产中低压电缆、生活电缆、工程电缆、光伏电缆等产品,创造工贸产值28亿元。其中,去年11月,价值260万元光伏电缆远销菲律宾的订单实现了公司外贸“零的突破”。多重红利叠加下,企业预计今年的工贸产值将达到45亿元。
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厂长王传福表示,公司将持续推行绿色制造,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让低碳节能、绿色环保、降低能耗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基调,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