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一江好水 一片好山 一方好土 一串好产业

余庆:加速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唰唰唰……”每天清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村民王妹起床后的第一桩事,就是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

稍隔一两天,垃圾就会由专门的转运车拉到县里的垃圾中转站,通过无害化处理后再运往百余公里外的火力发电厂。家中的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水,则通过沼气池分解后,转变为助力水果生长的有机肥料。

看着如今的变化,王妹会心一笑,“这里植被好,环境美,致富有产业,都是靠着‘四在农家’建设。”

21年前,一场“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就发端于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里只有27户人家的罗家坡。

随后,“四在农家”从这里出发,走出余庆、遵义、贵州,走向全国,成为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样本,曾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进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迄今依然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从农家屋檐下的垃圾桶到村道上的垃圾箱再到镇里县里的垃圾中转站,从织密如网的农家路到高速大通道,从一个个村庄到全县城乡一体化,天蓝地绿水清的余庆,生态愈发优越,文明花开处处。

继获得全国社会治安最高奖“长安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等60多项国家级称号之后,2022年11月中旬,生态环境部权威发布全国第六批10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余庆县榜上有名。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建设,全力推动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项目多达70余个。”余庆县县长贾旭东说,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多亿元,成功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69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10个。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也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水平的过程。”贾旭东说,余庆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在于既有厚实的资源基础,又有“四在农家”创建的群众基础。

系列举措落地后,余庆收获了“四个一”。

一江好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乌江干流大乌江国控断面、余庆河出境国控断面等主要河流均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全县无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水质良好。

一片好山。培育自然保护地4个。自然保护地面积由原来的17667.6公顷增加到 21646.091公顷,湿地公园内森林覆盖率从10.3%增长到10.9%;脊椎动物和维管束植物种类从642种增加到720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荣获贵州省“森林城市”和“贵州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一方好土。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土壤生态环境风险整体处于低水平,全县无污染地块。

一串好产业。生态农业以茶叶、苹果桃、红心柚、脆红李、蜂糖李等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累计新增绿色特色经济林14.5万亩。并将小叶苦丁茶产业作为农村支柱产业,茶园面积累计达21.3万亩、年产值20余亿元。全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农业产业园区1个,市县级园区17个,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大凉山”牌大米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

该县打造飞龙寨景区、省级大乌江风景名胜区、红军强渡乌江廻龙渡战斗遗址等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6个,打造余庆坊、二龙、河滨等一批康养旅居示范点,大力发展民宿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兴起。近年来,该县生态旅游综合收入135.53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

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973个,打造余庆坊红渡、和景湾、七彩仙峰等35个精品示范点,覆盖10个乡镇(街道)67个村(居)1735个村民组,惠及25.6万余人,全县96%的农村人口分享建设红利,不断夯实巩固生态示范创建基础。

这是一场以生态为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新探索。

入春以来,余庆的山头桃花李花盛开,茶树吐露新芽。“年初,我们到俄罗斯等国推广余庆‘干净茶’,目前已接到俄罗斯等国2300余吨价值3亿元的茶叶出口订单,通过FOB(装运港船上交货)模式销往欧洲。”余庆县凤香苑茶业责任公司负责人骆地刚介绍。

依托优越的生态条件,茶产业逐步成长为余庆县富民强县优势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茶园面积21.3万亩,全年预计产量约7800吨,产值约6.8亿元。

不仅是茶叶,余庆的水果、烤烟、大米、蜂蜜、蔬菜等产业都依托好生态实现规模化发展。“我们将着力培育良好生态,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这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贾旭东说。

--> 2023-04-13 一江好水 一片好山 一方好土 一串好产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91211.html 1 余庆:加速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