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红礼 程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必须紧抓“三农”工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助力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一是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用好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提高识别的精度,增强帮扶的力度,提升关怀的温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二是狠抓脱贫县的产业和就业。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特别是脱贫县的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来抓,选准选优、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吸纳更多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建立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优化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让农民真正与产业发展同进退、共成长。
充分聚焦农业绿色生态安全优势。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振兴,要切实提升贵州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优势,就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解决“怎么生产”的问题。对于规模排在全国前列的产业,要突出品牌打造、加工能力提升;对于市场空间广阔、供不应求的产业,要结合市场需求扩大规模。要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二是解决“谁来生产”的问题。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发挥优势为农户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三是解决“怎么增值”的问题。立足贵州特有文化背景,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抓好特色产业种源繁育、种苗培育等技术科研,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千方百计提高综合收益。四是解决“怎么卖好”的问题。唱响“贵字号”品牌,让贵州农产品“贵得有理”“贵得有价”,借力“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贵字号”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离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要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科学研究、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技术和产品,保障供水、污水处理与改厕同步推进,推动农村厕所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二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向30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应收尽收。三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县域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四是规划建设好特色乡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传统村落这个载体、传承好民族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实现村庄建设与自然景观搭配互动。五是强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利用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活动室,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推进我省农村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一是进一步丰富产权种类。鼓励支持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实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引导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户把农村的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自愿流转。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舞好省农交中心这个“龙头”,搭建全省统一平台,强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法律咨询、权益评估、抵押融资等服务功能,增强产权的“变现”能力。三是进一步对接要素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通过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多途径刺激资源类等产权的市场需求,让产业发展和产权交易实现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破解要素流通的壁垒。
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因此建设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尤为关键。一是着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健全完善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制,建立后备队伍培养选拔长效机制。实施农村本土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推动乡镇逐村摸排,精准掌握换届人才培养。二是严格落实村级保障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建立健全每年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统筹整合多部门力量和资金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十四五”末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四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二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优化县乡学校布局,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险、低保等制度的城乡统筹。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坚持以县城为核心,联动组团乡镇和村,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建设、一体管护机制。四是开展“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减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重要机遇,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加速布局数字乡村建设,更好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事业、经济建设等。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