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特色产业“有奔头”,农民增收“尝甜头”。贵州在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轨道上,持续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同时,持续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
和美画卷铺展,文明乡风劲吹
今年1月30日是凤冈县凤岭街道文峰社区安南山老人的90岁生日。
若是在以前,老人的寿宴可要好好操办一番。按照老规矩,12个菜品的宴席要摆上百桌,高档烟酒更是少不了,讲究的人家还要搭戏台唱大戏……办下来至少需要花费4万多元。
而在生日当天,安南山却做出了一个让邻居们都非常“诧异”的决定。他亲自用毛笔写下“一概免礼”四个大字贴在家门口,并将大寿宴改为小聚餐,仅邀请了至亲参加,“不是出不起钱,而是不能太折腾,铺张浪费会给随礼的亲朋好友增加经济负担。”
“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蔚然成风的背后,是贵州扎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喜人成果。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天价彩礼“娶不起”、豪华丧葬“死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一度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巨大负担,还扭曲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文明向上、稳定安宁的乡村。
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制度机制的强化约束、宣传方式的创新引领……各地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寨,吹进群众心田。
“现在邻里之间矛盾少了,大伙心气顺了,乡风更文明了,发展产业的干劲越来越足。改变,由内而外、实实在在。”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赢维银说。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贵州将稳扎稳打,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美丽乡村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