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丽
推进赤水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简称“三水”)统筹治理研究,实现赤水河流域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探索。
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的意义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进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是提升地方流域统筹治理体系和地方流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赤水河流域“三水”长效保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局面的必然之选。推进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必须保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赤水河。
构建赤水河流域“三水”横向协同治理体系
完善云贵川协同合作机制。由于赤水河流域自然保护区较多,特别是赤水河干流被划为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流域内“三水”保护要求较高。应当尽快完善云贵川三个省份对赤水河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三水”横向协同治理合作体系,构建省际开发保护政策协同制定、协同推进合作框架,在共抓大保护格局前提下,实现赤水河流域“三水”长效保护与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双赢的局面。
探索多举措生态补偿协同机制。实现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应当多措并举,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跨流域统筹治理绩效奖励机制、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特别是应当尽快构建多举措生态补偿协同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将赤水河流域内的保护者、恢复者、受损者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突破传统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补贴等形式的资金补偿,拓展实物补偿、技术补偿、项目补偿、市场补偿等多种生态补偿方式。
构建多学科交叉治理模型。依托大数据资源,采用人工智能信息收集法、机器学习法等多学科理论,搜集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所需要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科学论证。引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人文学理论,探索构建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协同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型,实现赤水河流域“三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构建赤水河流域“三水”纵向统筹治理体系
完善省、市、县三级纵向统筹治理体系。构建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分级管控机制,实行属地化管理;完善省、市、县三级生态红线管控、生态环境专项审计、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联动机制,构建省级政府宏观监管和总体管控,市、县两级政府具体负责的统筹治理体系。
构建纵向统筹治理法治保障。云贵川三省分别于2011年10月1日、2021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次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保护省级地方共同立法,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了法治保障。目前,应当做好立法规划,尽快完善包括地方条例、办法、意见等多位阶的法律法规,实现全面的法治保障。
制定三级递进制统筹治理保障机制。建立以机构科研为先导,以政府决策、管理为主导的“监测监察—预测预警—法律法规”三级递进的红线保障机制,重点解决赤水河流域“三水”统筹治理的综合决策、区域协调、管理体制等突出问题。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专项课题〔23RWZX01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