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导作用、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
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统一来看,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无声地融入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之中,并渗透于道路、理论、制度之中,从而发挥巨大正能量,产生广泛影响力。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润泽。另一方面,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来看,文化自信自强是阔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现代化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追求,也是以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
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引擎。首先,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铸就精神高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精神基因,体现了党和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文化自信自强凝结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伟力,不仅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精神内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是要以先进、科学的思想价值理念教化人、激励人,给人精神抚慰,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养料和思想指引。其次,文化自信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精神动力。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内生性的精神力量。精神动力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与魂,文化自信自强是激励和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活力,才能始终保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上的独立性和创生性。
文化自信自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向。一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根铸魂。文化自信自强关键在于文化认同的建构,实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蕴涵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更好地涵育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在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底蕴的同时,为中国式现代化凝魂聚气、导航定向。二是着力推动新征程上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文化现代化的基石,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促进“文化+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重塑文化发展的业态和模式。最后,还要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从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立场来看,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主体。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无疑是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诉求。一方面,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化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新时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保障好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更好地激发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