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形成的概率是极低的,所以,化石修复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化石修复需借助显微镜,观察它的结构和形态,再用气动锋笔枪在上面慢慢修复,剥去上面的围岩,让他的骨骼结构暴露出来……”近日,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述,游客们和古生物化石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神态各异的贵州龙化石、海百合化石、复原后的海生爬行动物生态环境,这些罕见的地质宝藏都能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里觅得身影,吸引了许多参观者,而该博物馆的化石修复体验项目更是广受青少年的热捧。
通过显微镜目镜,双眼聚焦化石标本,手握电动刻刀在化石上不停地雕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化石修复师王云忠正在用双手细致地“唤醒”贵州龙化石,吸引不少青少年兴奋围观,并不时提出心中疑惑,王云忠耐心为他们一一解答。
如今,逛博物馆成为风尚,要提高博物馆对普通参观者的吸引力,增加个性化、沉浸式的体验实为关键。从隔窗观物到参与体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便用互动项目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古生物化石的魅力。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以提炼主题故事、突出标本展示、满足科普需求为定位,努力打造成‘科普+信息+游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博物馆。”王云忠告诉记者,该馆推出的采集化石残片、制作化石模型、化石修复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体验过程中,感受生命演化的震撼,引发深刻思考。
位于兴义市乌沙镇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50亩,展出化石标本350余件,主要是以“贵州龙”为首的三叠纪时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群。2021年,该博物馆荣获“贵州省十佳科普基地”“贵州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入口处的镇馆之宝——贵州鱼龙化石,身长5.2米,是在近岸到远洋迁徙过程中产生的新物种,早在三叠纪早期已出现,是当时最大型的爬行类动物,目前是馆内收藏最大的脊椎动物化石。据馆内相关人员介绍,这块化石是馆内的3位化石修复师花了1年多时间修复完成后才展现在观众眼前。
王云忠介绍,馆内主要设有兴义地区及兴义动物群、海生动物下海的原因及演变历程、海生爬行动物从兴义走向远洋、兴义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兴义动物群与华南其他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关系、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及人文特色等6个展厅,向参观者免费开放。
“节假日,我跟着化石修复老师一起搜集化石碎片,观看他们如何修复化石,了解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文明,我感到非常有趣。”兴义市阳光小学二年级九班学生杜颜辰告诉记者,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他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未曾探索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