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政治和党建研究处课题组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兴义市各级党组织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逐步形成以“五善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促进乡村振兴。
善聚民心,“党建领治”强堡垒。加强基层治理组织领导。成立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善治促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贯通、部门配合、高效运转、一抓到底的指挥调度体系,健全在基层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有关制度;强化基层治理思想引领。制定学习制度,将基层治理纳入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治理水平;加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实施“一线干部成长计划”,用好科技特派员,建立春晖人才资源库,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研究制定“一村一策”,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持续推广“导师帮带”“试岗锻炼”“双培养”等做法,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
善用民智,“群众自治”夯基础。健全群众自治组织。由村(社区)党支部牵头、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完善相应的议事协商制度,创新村民议事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施网格化党建管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分别建立综治中心,全市划分网格单元2618个,选优配强3182名网格员、16903名联户长,全覆盖建立网格党小组(党支部)1808个,建立健全“网格党小组领导群众自治、网格党员联系联户群众”机制,主动做好宣传党的理论、落实党建要求等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指导村(社区)制定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将治理滥办酒席、厚葬薄养、大操大办、人情攀比、低俗婚闹、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善解民忧,“民主法治”强保障。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设置在群众家门口的“移动调解室”,推动服务前移,2022年“移动调解室”受理矛盾纠纷211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联合市司法局开展法律援助,为农民工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
善化民俗,“文化德治”树新风。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持续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车不过十、礼不过百等。组织召开移风易俗暨红白理事会培训会2期,对全市37个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296个村(居)红白理事会会长进行全覆盖培训;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农村广泛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好人榜、网络媒介以及宣传宣讲等形式宣传学习先进典型,弘扬道德新风;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采取“1+6+N”的宣讲模式,即设镇级宣讲驿站1个+村级宣讲驿站6个+“流动”宣讲驿站N个,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乡村文体活动。
善保民生,“服务善治”促和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成立由集体和群众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全市150个行政村实现“村社合一”,村集体企业(公司)12个,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均达到5万元以上,总收入8854.5万元,平均每村59.03万元;积极推进稳岗就业。制定党员创业带富扶持机制,大力推动以“林下菌药”为代表的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合理开发各类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多渠道多层次优先落实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劳务品牌建设提升劳动力议价能力;全力巩固脱贫成果。跟踪监测、精准识别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和帮扶,加大对网格内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扶持;增强便民服务能力。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吹哨、单位报到”机制,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584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办理实事4279件。
(课题组成员:陈成、李正荣、夏超、 姚磊、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