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苗绣“针”功 “绣”出时尚

苗绣智能生产线提高产能。 磨桂宾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杨文丽(中)网络直播销售苗绣产品。 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贵州文旅市场正在快速复苏,非遗既是文化传承,在不少地方也成为旅游场景。其中,被誉为“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的古老苗绣,在文旅市场和时尚行业中,展现出匠人匠心的“针”功夫,又在一双双巧手和一步步探索中,“绣”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幸福。

自2021年始,贵州在苗绣产业化之路上积极展开多方探索。从政策层面来看,文旅、工商、妇联、民族宗教等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并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市场层面来看,苗绣产业协会成立,搭建产业平台,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形成聚合力量;从手艺传承来看,在政府及龙头企业的系统培训下,民间苗绣手工艺传承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从文化角度来看,苗绣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让更多贵州人在文化自信中充分体验到获得感。

非遗传承匠人“针”功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在贵州,这指尖上的功夫代代延续,在保护与传承之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春天的贵州,旅游市场也春意盎然,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游人如织。人们在商店里流连,在苗绣产品前驻足,被精湛的针法、靓丽的色彩深深吸引。苗绣是化屋村的一张名片,在这个乌江峡谷深处的小山村,涌现出不少初具规模的苗绣工坊和生产车间。

生长在化屋村的杨文丽,2016年决定不再在外打工,带着积攒的钱回到老家,在化屋村开办了刺绣、蜡染生产车间,7年来,车间规模不断壮大,为不少当地绣娘提供了工作机会。她虽是“95后”,但已有20年的“绣龄”,苗绣技艺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在杨文丽的车间中,手工技艺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既将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也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在满足高端消费的同时,又拓宽了大众消费市场。此外,她还通过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促销,销售额一步步提升,一度因“靠一针一线带领村民致富”被推上微博热搜。

杨文丽是年轻一代苗绣传承人的缩影。在贵州各地,大批多年从事苗绣生产、技法精湛的手艺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非遗传承人,在政府及各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外展示自己的技艺。

住在贵阳市花溪区的王启萍,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掌握的花溪苗族挑花刺绣,图案和色彩构成很有艺术性。自入选非遗传承人后,王启萍的生活迎来不小的变化,不仅自己经营的小店收入提升,还有不少人上门拜师学艺。王启萍说,当地政府对这门技艺的保护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有各项政策支持,提供了展示平台,还建造了花溪苗族挑花刺绣馆。

据了解,贵州对苗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起步较早。2013年,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旨在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各级政府及各部门持续投入,目前已培训绣娘、染娘、织女20万余人次。近年来,贵州各地也通过建设博物馆、苗绣展示馆等场馆,对苗绣历史和文化进行展示。各级政府对苗绣保护和发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立省级苗绣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

创意创新走向国际

2022年,来自台江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登上欧洲时尚秀场的照片又一次在网络走红。

这位年近八旬的绣娘是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从2017年开始,她先后去过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走秀,还带着苗绣走出国门,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时尚之都的T台亮相。走出国门对潘玉珍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她早从2000年开始,就先后去过十多个国家参加展销会,将苗绣产品带到国外。

潘玉珍将传统苗绣与时尚服饰结合,得益于从事时尚行业的依文集团。从2004年起,北京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深入贵州各地,对当地的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应用,18年来,依文集团一次又一次地将苗绣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

苗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传统又时尚。在过去的10多年,来自深山的苗绣被发掘出更多“时尚因子”,纹样被嵌入潮流服饰中,衍生出的文创产品越发受人喜爱。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就开始专注于非遗产品的研发,苗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深耕多年,黔粹行以非遗元素为主的旅游商品多达上万件,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群众游行中,群众代表就身穿该公司设计的民族服装站上“多彩贵州”彩车,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眼前一亮。

30年来,贵州不仅涌现了黔粹行、黔艺宝等龙头企业,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加入苗绣创新运用的行列中。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在贵州山乡获得灵感的王丹青、饶勇夫妇,创立了文创品牌“王的手创”。该品牌以独特的现代设计,将苗绣、蜡染等传统工艺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公司以订单的形式与贵州的绣娘、染娘展开合作,目前已有1000多位绣娘、染娘通过手工基地受益。

贵州本土企业也在苗绣产品的创新上不断探索。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出炉,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贵州有5例入选,其中就有从事苗绣产品开发的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苗绣非遗工坊。该公司开发了苗绣智能生产线,通过机绣+手绣提升产能,并将产品拓展到室内装饰产品等领域,积极探索苗绣产业化的路子。

打造产业下真功夫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推动了乡村振兴。

202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审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提出“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把苗绣产业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时尚化、国际化、品牌化目标”,并明确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确保目标实现。《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也特别指出,加大对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支持,撬动社会资金积极投资苗绣产业。2021年,贵州省苗绣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在省委宣传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成立贵州省苗绣产业协会。

贵州省苗绣产业协会会长彭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两年间,协会一直以打造贵州苗绣品牌为目的,从重大项目推进、国际化合作、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积极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彭阳介绍,依托工信部苗绣重大项目的实施,协会助力苗绣“两库一平台”的建设,即纹样库和绣娘库,以及苗绣全球设计师平台的搭建。其中,纹样库对常见纹样的数字化提取已达4000个,并对苗绣文化进行了系统化梳理,整体形成体系化建设。而设计师平台则面向绣娘、设计师和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在绣娘、设计师产品和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一个桥梁纽带。”彭阳说,在数据库和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对贵州苗绣实现版权化做了大量的探索。

数据库和平台建设为苗绣产业化打下基础,而走出国门、拥抱时尚,则为苗绣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像潘玉珍那样走出国门,登上时尚舞台的绣娘越来越多,也有不少本土企业和以苗绣为特色的时尚品牌正在与国际接轨。据了解,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已与国际女性时尚品牌企业在苗绣纹样和苗绣文化方面达成合作。此外,北美贵州商会副会长刘亚丽也推出以贵州刺绣元素为设计符号的“琇”品牌女装,将苗绣元素与国际设计进行结合。

产业化必须形成集群。据彭阳介绍,过去2年间,针对贵州苗绣产业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供应链实力不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等问题,贵州积极展开苗绣纺织服装企业的招商,吸纳国内具有优势和实力的相关企业入驻贵州,以此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全省苗绣纺织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旨在树立响亮的多彩贵州苗绣品牌。彭阳说:“目前省内已有60多家企业加入协会,协会搭建研发、销售和展示平台,推动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同时,还制定了苗绣产业的相关标准,包括纹样、技法等门类的行业标准,希望以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带动贵州苗绣产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从事苗绣产业的相关企业有近300家,同时,我省有关部门持续开展对绣娘的培训,仅过去两年间就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培训5000余名绣娘。此外,相关部门也积极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贵州省妇女儿童联合会的“锦绣计划”持续推动了数十年,贵州省民宗委提出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及品牌宣传打造等4个方面持续强化,扎实推动苗绣等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在全省上下的积极探索中,古老苗绣从深山走向国际大舞台,未来更值得期待。

--> 2023-03-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8985.html 1 苗绣“针”功 “绣”出时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