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唯)记者从贵阳高新区获悉,该区以综合得分104.76分,在2022年贵阳市各区(市、县、开发区)招商引资目标测评中排名第一。
此次测评包括重点产业项目新增到位资金、重点产业项目新增到位资金工业占比、引进优强企业个数等19项指标,贵阳高新区已连续三年蝉联贵阳市第一。
成绩的背后,无疑与其开放的招商理念、务实的招商举措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目前,我们依托中航发黎阳、枣庄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长之琳等企业,携手共建中航发黎阳发动机生态圈,已聚集了20余家企业和单位,今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贵阳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说道,贵阳高新区始终强化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抓产业的发展理念,发挥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相互支撑、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在中航发黎阳发动机生态圈里,企业之间可以开展很多合作,实现资源调配,并享受更多的国家扶持政策,比如开办落户的奖励政策、人才激励政策等。技术方面,我们不断向圈内企业学习新技术工艺,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我们技术的创新速度。”贵阳长之琳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销售部部长张军说。
近年来,贵阳高新区通过产业链招商,逐步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微特电机产业生态圈”等以“两主一特”产业为核心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和产业布局。2022年,在贵阳高新区进驻企业中,“两主一特”产业项目数占引进工业项目数的83.3%;累计引进优强企业50家,其中“专精特新”等高科技企业42家,占总项目数的84%。
在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沙文二期现场,自动化车间内机器运转,厂房外转运产品的车辆来回穿梭。“2022年,公司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效果显著,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乔坤说,截至2022年,公司连续两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翻一番。
作为一家航空零部件供应商,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贵阳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中的代表。近年来,贵阳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的发展定位,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初见成效,一大批企业在贵阳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蜕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催生新动能。2022年,贵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80亿元,其中“两主一特”产业产值累计完成247.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86%,较2021年提升5.8个百分点。
制定《贵阳国家高新区助企纾困惠企政策指南》;全面推行本级事项“一窗办”、属地事项“联动办”、跨层级事项“兜底办”、工程项目“压缩办”服务模式;针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遇到的难题、痛点,建立“双重服务”工作机制,组建重大项目专项办公室和问题协调处置专班,梳理企业问题诉求清单,压实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至开工不超过6个月的责任链条……2022年,贵阳高新区帮助企业解决手续办理、融资、要素保障等问题100余个;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才公寓296套,其中70%以上为招商引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高层次人才使用;建成1404套保租房供给招商引资企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