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化繁荣 多彩贵州更自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赵相康

夏华代表

欧阳黔森代表

蒙爱军委员

两会议事厅

书写贵州千年之变的历史性跨越,深入研究历史挖掘深厚人文底蕴,将民族传统工艺进行经济价值转化。特色文化取之于民,产业成果用之于民,在贵州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更加坚定,多彩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蹄疾步稳。

欧阳黔森代表:

根植于人民的文学才能像庄稼一样有生命力

作为第四次入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贵州省文学和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的欧阳黔森,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欧阳黔森说,他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皇甫村参观了柳青生活过14年的故居后,就一直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柳青一样,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部《创业史》这样的经典长篇小说。这段经历让他对文学创作的方向和方式更加明确,他说:“在文学创作中,我总是坚持和当地老百姓促膝谈心、交朋友,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在长期坚持深入基层一线的文学实践中,欧阳黔森挖掘到大量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在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他看到连绵不断的群山绿树成荫,家家住上砖混结构的黔西北特色新民居,村民出行还有小车代步,相比起过去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百姓穷苦的落后面貌已有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让他感到震撼,他将对海雀村巨变的真实见闻和深切感受,与在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遵义市正安县红岩村、铜仁市万山区朱砂镇、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沙坎村等地区的见闻忠实记录,出版了报告文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该作品于2022年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可歌可泣的故事无处不在。当你亲历现场,必定会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会被老百姓灿烂的笑容感染。”对于文学创作,欧阳黔森坚信只有扎根在基层,与百姓真诚交流,才能听到最纯朴的心声,而这心声带给他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他分享自己在花茂村采访时的经历,一位耄耋老人曾对他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细想起来,他认为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辛苦”和“幸福”这两个词,代表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文学作品只有根植于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像是从地里长出的庄稼一样鲜活和富有生命力。

“贵州由‘不平’变‘平’,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精彩蝶变。我很庆幸,亲眼看见了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见证了这一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欧阳黔森认为,作家不能缺失对当代、对当下的关注。他说,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实践中,还有很多感人事迹值得用文艺作品表现,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

蒙爱军委员:

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价值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蒙爱军表示,作为文史研究工作者,将以扎实稳健的研究作风,深入挖掘贵州地域文化价值,助力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蒙爱军是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曾主持和参加《大力繁荣贵州生态文化》《贵州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研究》《关于对接“长江-沪昆至南亚经济走廊”完善“一带一路”中轴线布局工作调研》等项目。他认为,从地理位置和现实道路条件看,贵州处于极其特殊战略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贵州有着特殊的道路交通位置,主要是因为元代“滇黔湘走廊”开通后,使它成为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通道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军事卫所,都体现了贵州是西南军事要地和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蒙爱军认为,“滇黔湘走廊”开通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另一个主要通道,研究好这一文化将会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交流交往中,贵州发挥的作用。从这一层面看,研究与通道文化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可以从更宏观的视野了解贵州区位特征,了解贵州的民族交流交往融合,了解贵州的特色地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贵州,挖掘地域文化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爱军举例,贵州赫章可乐出土了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独特的夜郎文化,以及西汉时期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说明了地域文化研究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体现的价值,是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基础。

此外,蒙爱军关注地方戏曲文化保护传承。他表示,贵州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地方戏曲资源极为丰富,新时代戏曲要发展,既要有新题材,也要有形式上的新拓展。结合新时代的审美变化,要进一步深化地方戏曲的内容、形式和创新舞台呈现效果。他希望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丰富贵州地域文化的内涵外延。

夏华代表:

传统与现代结合讲好苗绣故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让我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正当时。”对于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黔西南州依文服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华满怀信心。

夏华带领依文集团在贵州深耕20年,将曾经藏于深山的少数民族刺绣工艺赋予时尚色彩,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带上国际舞台。20年来,她见证并参与到民族织、染工艺从独自散发魅力到上升进入文化产业大平台的过程。夏华初次来到贵州时,就被传承千年的少数民族独特手工艺深深吸引,越深入探索,越发现这些图腾、纹样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她告诉记者,在2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依文集团花了大量时间去整理和传播这些图腾、纹样和故事,通过建立民族纹样数据库,设计师将其转化为线稿、色稿,最终,运用到时装、包袋等时尚产品中去,形成民族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她对于苗绣产业可持续化发展提出的建议,就是要进行数据化,将绣娘的个人价值转换为产业价值,同时,建立苗绣产业基地以及研发设计中心,形成开放平台,以吸引全球设计师参与。

在与贵州等地的绣娘合作过程中,夏华意识到,民间刺绣工艺多为非标技艺,需要建立产业化平台,让这些技艺运用到城市消费生活的标准化产品生产中,建立市场化平台,将深山苗绣销往国际市场,通过与“深山集市”等线上线下平台结合,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场景化地触碰到民族手工艺的魅力。

过去20年中,夏华不仅将民族手工艺带到更广阔的平台,也带着许多绣娘走上了国际舞台。“最深切的感受是,绣娘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夏华说,绣娘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意识转变的过程,她们发现自己的手艺不仅能满足于自己的穿戴,还能创造更大的财富和价值,这让绣娘们更乐于施展手艺,潜心研究技术,传承传统文化。

而在常年的探索实践中,夏华也有了下一步计划。文化产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绣娘带着文化自信逐渐转变为创业者,而依文集团开始探索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示范基地的模型。“大众消费者在旅游中的体验需求开始产生变化,他们不仅是为了山水而来,更是为了体验当地的文化。”夏华表示,依文集团不仅搭建了“深山集市”,还创办了“月下歌会”等文旅IP,通过将文创、歌舞、民族手工艺工坊等与景区结合的方式,为游客打造场景式文化体验,让游客看得见风景,带得走情怀,以此带动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 2023-03-1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赵相康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8311.html 1 文化繁荣 多彩贵州更自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