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事厅
贵州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答卷。在保障粮食供给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肉盘子”,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贵州选准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旅融合加快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杨松委员:
传统特色两手抓 产业发展节节高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化农业支撑,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大湾镇,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的脚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现有的土地破碎贫瘠,过去,农业一直是当地发展的一项短板。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表示,为了在困境中破题,近年来,大湾镇转变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坚持一手抓传统、一手树特色。
围绕传统农业,大湾镇从优化粮种、科学种植方面入手。引进玉米“北玉8298”、马铃薯“云薯108”等耐密植、抗倒、高产的优良品种;推广玉米种植“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高效高产技术,通过复合种植技术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每亩增收100斤大豆。
围绕特色产业,当地重点从延链强链上下功夫。以菊花种植基地为轴,连片延伸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旅游观光”的产业链条,菊花加工厂带动药材、菌菇、蔬菜水果干等农特产品初加工超百吨。以肉牛养殖为依托,上游带动青贮饲料种植,下游带动生物肥加工还田,并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耕地机、收割机、全自动刮粪板等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延伸。此外,大湾镇还打造了“食用菌菌包培育+种植+加工+销售+采摘体验”“生态水产养殖+农家乐”等丰富的种植养殖产业链。
在传统农业和特色产业双发展的同时,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杨松说:“围绕‘宜机化’,大湾镇先后修建了上百公里机耕道,这也有效地改善了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为下一步机械耕作创造了条件。”
杨松表示:“下一步,大湾镇将围绕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覆盖使用,有序扩大马铃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范围,提高产出效率,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中小微企业探索农产品粗加工、初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菊花茶加工厂产品种类,加快建设茶叶加工厂、生物肥加工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肖军代表:
加快农旅融合 实现村美民富
人间美景艳阳天,无处樱花不争艳。
3月9日,春光明媚,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玛瑙红樱桃花,一团团、一簇簇雪白的樱桃花拥在枝头争相绽放。绿水、青山、樱桃花彼此交融,一幅美妙的春日美景图在大地上缓缓铺展开来,颇为震撼,让人流连忘返。
“早春到暮春,是我们陶营村农旅融合的‘高光’时刻,二月可赏花,四月来品果,引得游人纷至沓来,村民增收致富。”谈起如今的陶营村,全国人大代表,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肖军言语间满是喜悦之情。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位于总溪河畔的陶营村是纳雍县玛瑙红樱桃的核心产区。依托总溪河的风景资源和玛瑙红樱桃产业,近年来,陶营村念好“山字经”,紧紧围绕“土特产”做文章,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让樱桃园成为春季能赏花、夏秋能品果,四季可观光的旅游打卡地。
肖军说,经过几年的发展,陶营村玛瑙红樱桃园从修枝整形到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示范带动效果明显,樱桃也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如今,陶营村发展种植玛瑙红樱桃近5000亩,实现“家家都有樱桃树、人人会种樱桃树”的目标,曾经瓦窑遍地、尘土飞扬的山坡变成了美丽的樱桃园。玛瑙红樱桃实实在在地映红了村民的好日子。
2022年底,陶营村各类生产经营总收入达65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下一步,我们陶营村要继续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农产品现代销售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肖军说。
郑培坤代表:
抓好“科技+人才” 培育更多“新农人”
“现在搞养猪没点技术支撑真不行。要高质高效稳步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就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重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培坤说。
在智能化、标准化养殖场内,一群群小猪住着空调房、喝着山泉水、定期“体检”,智能化电子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测,快乐健康成长,年出栏2.5万头生猪。这是郑培坤带领塔山村村民经过10年努力取得的宝贵成果。
转型成为“新农人”,郑培坤凭借兽医硕士专业特长和一腔热血返乡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在政策利好的东风助力下,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高效健康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
2017年以来,塔山村生猪养殖产业累计分红1176万元,并以“能人+合作社+基地+脱贫户”方式,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20万元以上,450余户1700多名村民长期稳定增收。
如今,塔山村整合资源优势,立足生猪养殖基础,拓展肉牛“繁育推”一体化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带动8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32户种植养殖大户参与养殖产业,130余名村民创业就业,农业综合年产值达7000万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保障。”郑培坤说,他将继续扎根农村基层的广阔舞台,不断推进山地高效特色养殖全产业链建设,助力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积极探索产业品牌与销售渠道搭建,促进乡村振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更多有学历、懂技术、有想法的年轻人下乡创业,并传授创业经验,做好服务工作,也希望能有更多不同专业所长的“新农人”助力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