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增“三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杨松委员

杨凯代表

赵子铱代表

两会议事厅

贵州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挖掘城镇化内需潜力,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做强中心、带动周边、辐射乡村,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内需带动力、发展竞争力。全省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加快推进“3个100万”;大力推进城镇“四改”,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垃圾、燃气等设施;奋力发展城镇经济;城镇品质持续提升,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杨凯代表:

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三都水族文化遗产丰厚,有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等国家级非遗5项,是水族群众的大本营、聚集区和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全国人大代表,三都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凯说,近年来,三都自治县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契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山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三都森林覆盖率达72.47%,享有“中国生态魅力县”“中国森林氧吧”等美誉。在城镇化建设中,三都充分挖掘以水族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水族元素融入城镇建设内容,凸显出独具水族文化特色城镇的建筑风格。

三都秉持着生态宜居、山水人文的发展思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和居住品质,努力打造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城镇。2021年、2022年连续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三都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各类产业,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县城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县城区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激发城镇消费活力。2022年新增经营主体5419户,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庞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城镇周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着力引进龙头企业项目,开发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28700元提高到38026元。

为解决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体就近就业问题,三都整合安置点商业门面资源,发展电子配件、服饰生产、餐饮、家政、仓储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满足群众就业需求。同时,通过引导劳务输出、培育扶贫车间、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等多种方式,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有效提高了移民人口市民化程度。

提质扩容实现水乡精彩蝶变。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以人为本。三都按照“做优中心,推进西进、南拓、东控、北改”发展规划,优化县城区布局,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中心城区以补齐基础短板、优化公共服务为主;西边开发建设新城新区,扩展5万人以上新市民的就业生活空间;南部规划沿圣山大道打造城市旅游经济带;东面开发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传统村落,提升生态旅游功能;北向强化门户枢纽作用,提升区域协同能力,构建大城镇路网格局,为城镇居住环境提质增效。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五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内容,感到振奋人心。”杨凯表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做强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地特色旅游城镇。

赵子铱代表:

以产业发展引导人口集聚

“贵州城镇的变化,直观的感受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城市的居住环境变好了,出行方式多样又便捷,道路平又宽,更多的居民进城工作生活等等。”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城镇经济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子铱说,这些直观感受体现的是我省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人口流动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等城镇变化,是贵州“黄金十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呈现。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不是绝对去乡村化,是通过产业发展引导人口集聚,在城镇发展和乡村发展中找到恰当的均衡,实现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过程,既推动效率提升,也促进人口发展机会的公平。”赵子铱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而不仅仅是人口城镇化。

“在我省有两个以县城为载体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点,清镇市和金沙县在城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赵子铱说,这两个示范点都非常重视城镇经济的基础性作用,以产业聚人气,并注重相应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品质和城镇治理的配套保障,人能留得住,城能建得好。其中,清镇市依托职业教育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提升,实现职教聚城;金沙县则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通过PPP项目引入社会资金,项目涉及道路及综合管廊、河道治理、集中供热、教育等领域,资金有来源,建设能推进。有效地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赵子铱说,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自己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三个建议:一是加强贵州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综合评价,有利于掌握建设进程,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推动补短板强弱项。二是在加快推进“3个100万”、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中,要注意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性支撑和基础性作用,将教育资源配置作为先导性因素予以安排,着力缓解结构性矛盾。三是加强“身份认同”“感受认同”的政策协调,推动“市民化”走深走实。

杨松委员:

着力提升城镇吸附力承载力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首次将新型城镇化从‘战略’这一层面提出,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5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斐然成绩,令人欣喜、振奋。

大湾镇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在威宁自治县和赫章县相交的一块“飞地”。杨松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大湾镇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建成全省示范小城镇,成功入选全国千强镇。

杨松说,大湾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断发展提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六威高速建成通车,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供水管网全覆盖,建成污水处理一体化项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39%。镇村面貌持续改善,高标准编制全镇总体规划及行政村村庄规划,在建、管上做文章,实现镇域的“整体美”和“持久美”。城镇建设成效明显,盘活出让土地13宗594亩,用于商住、医疗、教育以及仓储物流、加油加气等领域建设。为产业发展预留工业用地2100亩。扶持壮大企业10家,实现年产值13.57亿元。同时,依托4A级旅游景区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韭菜坪,实现农旅一体。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加大教育、医疗建设投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年提升。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创建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为契机,转化‘飞地’优势,确保到‘十四五’末,城镇化率达60%,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杨松说,大湾镇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把重心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着力提升吸附力,优化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围绕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重点布局发展以商贸、餐饮、娱乐、金融、医疗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进入15分钟城镇便捷生活圈,巩固“四镇一乡”商贸服务中心地位。

着力提升承载力,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部署要求,持续推动煤电项目及临电产业项目建设,构建工业产业循环体系,厚植工业发展带来的人口聚集、资源聚集、资金聚集等发展优势。

着力提升竞争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骨干水源工程建成蓄水,逐步推进城镇燃气使用。完成矿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商住小区的建设。推广“海嘎小学”成功经验,着力提高乡村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让深山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 2023-03-1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秀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8176.html 1 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增“三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