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黎平肇兴镇

千年侗寨文旅融合面貌新

3月5日,春光明媚,从黎平县城出发,沿黎洛高速公路驱车一路向南,历时半个小时便抵达肇兴镇。沿途,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贯穿于肇兴境内、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黎洛高速、厦蓉高速、贵广高铁等交通动脉更加繁忙。

行至肇兴镇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侗族靛染非遗传承人陆勇妹正拿着针线在棉布上熟练“作画”。她从小对侗族纺纱、织布、靛染耳濡目染,立足非遗技艺、不断创新,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开展手工技艺培训40多期,免费教授2000余人次,助力当地5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们通过不断试验,找回失传多年的豆染技艺,创作了千余款(件)产品,并取得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设计专利。”陆勇妹说,还注册了“侗品源”“男耕女织”“嘎老”等多个商标,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创新创业。目前,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共接待旅行体验团超200个、15万余人次。

“有特色”是多数人对肇兴镇的第一印象。利用“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优势,肇兴镇文化体验基地、农业产业园应运而生、拔地而起,见证这座千年古镇的嬗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多重优势,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我们以旅游为主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在融上下功夫、在质上练内功、在链上展担当,以更加美好的状态,迎接新的发展。”谈及发展之路,肇兴镇党委书记康中菊说。

自2017年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以来,肇兴镇以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优势资源为抓手,紧紧围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建设思路,对核心景区周边的每个村进行了功能定位,有效带动周边村寨快速发展。

同时,坚持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民族文化、生态康养、农业观光等产业,建成蓝靛种植、侗布生产、织染绣等产业示范基地10个,形成了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文创三带”发展模式,实现了民族文化产品、农业观光、生态观光融合、互补发展。

得益于2018年央视春晚、2022年全国“村晚”等活动的举办,在新国发2号文件、“桥头堡”政策、东西部协作等多重利好下,肇兴镇发展闯出了一番新天地,全镇入驻农家乐、精品民宿等商户300余家,累计带动约1500余人就业创业。

今年春节期间,肇兴侗寨景区接待游客4.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8.1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16.32万元,同比增长173.93%。

如今,肇兴镇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山区变成贵州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桥头堡”效应日渐凸显。康中菊说:“下一步,将紧扣打造‘侗乡小镇’主题,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小镇功能,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 2023-03-09 黎平肇兴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8093.html 1 千年侗寨文旅融合面貌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