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吐电,万家灯火得以点亮。因光生电,威宁能源赋能绿色发展。
早春三月,站在威宁么站镇光伏发电基地,成千上万块蓝色的发电板绵延铺展,经过阳光的照耀变成绿色电能从乌蒙高原深处输向四面八方。
作为贵州光能资源最好的县,威宁全年平均日照达到1800多个小时,远高于全省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值。阳光塑造了威宁不同于别处的美,也为威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持续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引进金元、长通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开发威宁光伏、风能等新能源资源。积极谋划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了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完成了从光伏板、储能等装备生产到末端并网发电的光伏产业配套项目,不断延伸强化光伏资源发展产业链条,推动光伏产业提质扩量增效。
光伏项目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威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截至2022年底,威宁已建成投产光伏项目35个,装机215.3万千瓦;累计发电95.62亿度,累计实现产值49.72亿元,累计实现增加值17.90亿元。
光伏,点亮的不仅是工业之光,推动威宁新型工业化踏出关键步伐,也在威宁大地上,点亮了希望之光,照亮威宁百姓的致富梦想。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同时,威宁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光伏与农业的最佳配合方式,在全县广泛开展“农光互补”项目,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油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在威宁自治县龙街镇龙街村,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板上是绿色能源,板下是刚刚耕种的春播蔬菜。
“一块地两种用法,能生电、能种菜,两不耽误。”威宁龙街村村民陈秋香,这几年得益于光伏能源的发展,家里不仅重新翻修了房子,还攒下了积蓄。
在龙街镇另一边的夏家坪子光伏项目农业示范园。一辆辆满载平菇的大型食用菌专用车来来回回,忙碌开展着运输工作。这是威宁自治县“农光互补”项目的又一创新举措,将光伏电站的光伏板由原本的1.5米升高至3米,为“板下经济”提供更多发展可能。
贵州华峰伟业商贸有限公司夏家坪子农业基地销售经理刘陶清介绍,光伏板下建大棚完全不影响发电,相反,在原发电量不变的基础上,还为村民额外增加了食用菌收入。“光伏+设施农业大棚”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利用光伏板对大棚的遮挡,增强了大棚抵御暴雨、雪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据介绍,龙街镇夏家坪子光伏场区农业示范园的食用菌大棚有130多个,年产鲜菌超过200万斤,年产值超600万元,能为当地提供300余个稳定的务工岗位。
顶上发电、地里生产的“农光互补”模式,不仅实现了光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最大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并增加村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截至目前,威宁自治县“板下经济”占地面积17331亩,占项目总面积的28%。
阳光威宁“晒”出的不仅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更是日渐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未来,威宁拟新增盐仓大地坪子、海拉海元、盐仓全麻口子等11个农业光伏项目。全力抓好威宁作为全国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契机,力争在2023年12月底前建成全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12万千瓦以上,争取成为全国屋顶光伏开发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