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稳定粮食生产,这些都与贵州磷化集团改革发展息息相关。”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杨三可说。
他表示,在开局之年,贵州磷化集团将在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践行磷化的初心,在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强化磷化担当、在关键技术上诠释磷化价值、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上付诸磷化行动、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贡献磷化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化肥是粮食的‘粮食’,维护粮食安全离不开化肥的高质量发展。”杨三可介绍,贵州磷化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磷复肥基地,每年生产磷酸二铵近300万吨,而国内的磷酸二铵的需求在900万吨,磷化集团供给占了三分之一,可以说为粮食“十九连丰”作出了贵州贡献。
杨三可表示,在做好磷肥的同时,还将投资饲料添加剂、新型生态环保农药等领域。“我们不仅要做好产品,还要做好农化服务,增加信息化手段,让农业用最少的化肥带来更大的增收。”
目前,贵州磷化集团正强化新能源材料“首位战略”,打造具有贵州特色优势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与现代磷化工“双赛道”。杨三可介绍,磷化集团的两个拳头产品——净化磷酸、无水氟化氢,都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净化磷酸的产能达到了16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这个产品跟新能源磷酸铁锂电池密切相关。我们计划明年扩能到300万吨,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杨三可说。
“我们的第二个拳头产品是氟化氢。在磷肥生产过程中,我们首创了磷矿伴生氟资源循环回收技术,将磷矿伴生的3%的氟资源变成了战略性氟资源,现在产能达18万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初级产品原材料。”杨三可介绍,目前,唯有贵州磷化集团掌握该项核心技术,正加速国内外投资布局。
“磷化集团不仅要把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的磷肥做好,还要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把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也做好,这是我们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杨三可介绍,“十四五”期间,贵州磷化集团规划了200多亿元的投资,用于电池的正极材料、电解液以及电池回收等,以加快推进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