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白颈长尾雉、秃鹫、红腹锦鸡、白鹇……走进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各种野生动物正在这里安心“静养”。
“对于送来的没有受伤的动物,我们采取的是护理和喂养。而受伤的动物,我们按照检查、喂养、治疗、康复等步骤来开展工作。”救护中心负责人陈继军向记者介绍。
2004年,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成立。救护中心不仅承担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还是黔东南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唯一机构,为全州执法机构没收、群众反映受伤等情况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治、暂养、康复场所,助其尽快回归大自然,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救护中心成立以来,每年都要救护不少野生动物并放归大自然。2018年2月14日,丹寨县森林公安局送来一只受伤的豹猫。这只豹猫左后肢受伤,工作人员通过每日消炎、调整饮食结构和护理,让其在空荡的房间静养。一周后,豹猫逐渐恢复了自主行走能力。一个月后,救护中心判断这只豹猫已恢复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便带其到雷公山密林深处进行了野外放归。
2021年4月13日,台江县森林公安局送来一只受伤的灰脸鵟鹰。“我们通过细心检查,发现它的右眼受伤、嘴角出血、右脚受伤,对其进行了消炎、清除血迹等治疗。”陈继军说,“一周后,其外伤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治疗护理2个月后,灰脸鵟鹰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有效恢复,我们把它带到雷公山进行了放归。”
救助放归野生动物的故事,在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还有很多。
据统计,2017年至2022年,该中心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655只(头),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白颈长尾雉、海南鳽、秃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毛冠鹿、白鹇、红腹锦鸡、鸳鸯、蛇雕、凤头鹰、褐耳鹰、普通鵟、灰林鸮、领鸺鹠、斑头鸺鹠、草鸮、画眉等。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们的救护技术还不全面。”陈继军表示,下一步,救护中心将通过人才引进,以及吸引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志愿者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此外,中心还将在科研、科普等方面努力,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度和知晓率,大家共同守护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