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形到神对我国未来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指出了更加明确、更为科学的前进方向。
宜居是发展前提。从看得见的环境整治入手,生活家园才会逐渐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贵州经过脱贫攻坚战之后,已全面根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改善。围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贵州率先在全国实行整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省88个县(市、区)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并开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系统数字化建设,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为今后宜居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要增强宜居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整治,侧重两类人群的居住需要,一类是当地居民,另一类是外来居民。对于当地居民的宜居建设要从其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确保以其为主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有效举措促进他们投资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全方位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另一类是外来居民,有些是懂技术、会经营和善管理的各类人才,通常他们会经营民宿、农家乐或从事绿色农业生产。这类群体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必然会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宜居建设必然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水、电、路、教育、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环境整治等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逐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可从多个维度和层面提升贵州乡村的山水美景和田园风光。
宜业是发展基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宜业要侧重三个业,即农村产业、农村业态、农民就业。首先就是要关注农村产业,贵州农业产业要围绕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两个方向发力,常规性的大宗农产品一定要提升规模化水平,而一些特色农产品一定要走适度区域化和规模化的路子,要充分发挥品质、文化和绿色等资源优势。否则,跟风式、短平快的农业产业,未必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难以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会影响乡村建设速度。其次,要充分挖掘农村业态,农村也是一个体系健全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生产、消费、分配和流通等职能。农村除了作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等一般性商品的生产地之外,其内部也还有很多类型丰富的产业业态,如铁匠、泥瓦匠、木匠、小作坊手工艺等,随着社会发展,原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正向外力助生转变,其内部业态系统逐渐单一弱化。因此,在实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应立足本土资源禀赋优势,重新构建乡村产业业态。第三,要提高乡村就业,确保更多劳动力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探索更多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受益的产业业态。为此,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抓好能让农民充分就业和获益的关键产业,是有序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之基础。此外,乡村建设也要让更多新乡贤、新青年有施展拳脚的舞台,让更多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享受到乡村发展红利。
和美是发展目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理念,而“美”也蕴含着更多深意,如村庄美、田园美、生活美等,所构建的是全景式美丽集锦,也是产业和、人才和、生态和、治理和、组织和的乡村生活共同体。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这里种种树,那里挖挖土,它涉及乡村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活和生产等一系列关系,“和美”则呈现出一种动态协调的系统理念,是一种很有视觉、情感和神韵的意境,更是乡村建设形神融合的具体体现。在乡村建设中增加“和”的要求,也让乡村建设的范围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这是有别于以往乡村建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更加重视乡村的系统性建设,不仅要夯实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加强看不见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更深的维度上解析和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围绕乡村建设“和美”二字,依托诸如传统村落、特色民族村寨和特色小寨等资源,借力乡村建设之东风,根据村落地域特征、民族风格、文化特点、经济水平和产业格局等因素,着力“夯实补齐新基础,营建提升新住所,培育发展新业态,激活传承新文化”,采取差异化发展思路,集中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传统农耕型、生态景观型、特色加工型、教育科普型、精品民宿型”的新乡村,在乡村建设新征程中开启差别化的乡村发展之路。
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着手,以立足乡村内部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为前提,要结合乡村实际,尊重农民现实需要,有效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既重视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重视看不见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更多可以承载乡村价值的文化符号,助力建设好和美乡村。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