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剑)2月21日,记者从赤水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从今年2月起,赤水河里的鱼类相继进入繁殖产卵期。
但受去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少雨天气影响,赤水河水位不断下降,上游来水量与历史同期相比减少七成左右,大部分河床干枯,严重影响了产黏附性卵鱼类的繁殖活动。
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赤水市会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栖息地(赤水段)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建设,采用水草、粽叶等材料人工给鱼搭建产卵巢,据悉,共铺设水草5000平方米,粽叶1000平方米。
通过模拟产黏附性卵鱼类繁殖所需生境,可以有效改善鱼类产卵生态环境,提升鱼苗数量和存活率,进一步优化鱼类种群结构和增强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目前赤水河赤水段已建成人工产卵场2个共计6000平方米,预计可以产卵6000万个、繁育鱼苗5000万尾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