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亮点】

许家坝:巧念“养牛经”

王安宏 熊力 邓钺洁

随着养牛农户的增加,思南县许家坝镇肉牛数量不断增加。

“刚开始养牛经验不足,一边摸索一边养,只要镇里组织的养殖培训我都积极参加,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牛场初具规模,附近村民经常来观摩。”该镇蒲家寨村村民谭冲,2020年开始养牛,如今已是当地养牛大户。

谭冲告知,原本自己只有几十头牛,第一年走了不少弯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养殖技术服务和银行的金融信贷,还为他的养殖场修建了300多米的产业路,让他顺利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的养殖场目前有109头牛,现在肉牛的市场行情好,养殖的效益更是杠杠的。很快第一批50头牛就要出栏,预计产值在100万元左右!”在谭冲的发展计划里,今后将与周边的村民合作,能繁母牛请村民代养,养殖场专养育肥牛,大家实现抱团发展。

围绕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镇成立黄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饲草种植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等6个工作专班,同时推行村级网格管理,将发展任务指标分配到网格区,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有人管、有人抓、有计划、能落地。

“目前已完成黄牛养殖场进场公路共9条4639米、4条产业路,正在推进5条产业路建设工作。”该镇副镇长、黄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班班长罗绪财认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推动全镇黄牛养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服务同样不缺位。该镇组织畜牧人员建立技术团队,定期入村为养牛户传授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科学养牛技术。同时大力支持和帮助养殖户流转土地,发动群众种植甜高粱、青贮玉米等高产优质牧草,全程提供饲草种植技术服务。

各类保障增强了村民养牛的信心和底气,使全镇涌现出许多如谭冲一样的养殖大户,并通过招商引资、动员春晖人士返乡创业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本土优质企业,新增了200家10头规模的小型养殖场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地。

出于大量的养牛需求,该镇许家坝村的村前屋后、坡上坎下都种满了饲草。旺牧绿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将收割的饲草投进机器里加工,经过进草、出包、扎袋等工序后,一捆捆近两米的牧草变成了一袋袋饲料。

发展黄牛产业,饲草料是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该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倡导发展饲草产业,已完成甜高粱、皇竹草、甜象草等种植3000亩,正在规划秋种面积2000亩,就地就近解决了饲草料的供应问题,大大节省了养殖成本。

该镇人大主席、饲草种植与加工专班班长石彪介绍,全镇正努力抓好黄牛全产业链发展,从饲草饲料、规模养殖、市场营销等方面挖掘黄牛养殖的潜力,逐步形成“养殖+饲草+加工+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成熟的发展模式,丰富的黄牛资源,让许家坝的黄牛声名远播,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各地的养殖户到许家坝买牛,这里的黄牛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区域活牛交易流通中心。

“我做牛生意快30年了,一年要到这儿来几十次!这个市场安全、环境好,牛的品质也有保障。”作为许家坝黄牛交易市场的老顾客,来自该县张家寨镇的冉龙亮就认准了许家坝的牛,每个月都要来买牛运回去育肥。

为提升交易能力和服务水平,许家坝镇政府成立黄牛交易市场专班,不断提升交易市场软硬件条件,对治安和交易秩序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规范市场有序运营,既降低养殖户运输成本,又方便农畜产品流通,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交易市场的建设与运营,补上了许家坝镇黄牛产业的短板,为本地养殖户与市场对接提供有效路径,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该镇党委书记田景军表示,许家坝正在围绕思南黄牛品牌效应,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奋力把黄牛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从副业到主业,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许家坝黄牛养殖产业其势已起,未来可期!

--> 2023-02-24 王安宏 熊力 邓钺洁 【亮点】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86901.html 1 许家坝:巧念“养牛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