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这个词如今用得已经很少了。除了人满60周岁时,偶尔会发出“我已活了一个甲子”的感叹,在纪念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时,人们似乎更喜欢在逢五、逢十、逢五十,甚至百年之际举办相应的纪念活动。
但甲子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顺序中的第一个,而干支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纪年法。尽管帝王时代的官方文书皆以皇帝年号叙事,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干支纪年,却一直延续下来。直至今日,它在社会生活中仍占有独特地位。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继贵州都指挥使司之后,明王朝宣布废思南、思州两土司,以其地改置司南府与思州府,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于贵州宣慰司城(今贵阳)。由是,介于湖广、四川、云南之间的中国第十三个行省正式诞生。
明初贵州建省,结束了历代封建王朝对贵州高原的宏观间接统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加强了贵州与中原和相关省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启了明初百余年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大开发的序幕。这一改变,不仅是山地贵州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也是有明一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2003年,在已故省政协主席龙志毅同志的主持下,贵州各界以建省590周年为契机,展开贵州建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成功地召开了一场大型的“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600年”学术研究。
回想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之际,社会各界的关注度非常高,参与热情前所未见。除各省直机关之外,省内各主要媒体均积极介入,《贵州日报》专门开辟“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专栏,陆续刊登我省著名学者的专题文章34篇(后结集出版为《叩响贵州历史之门》一书);贵州电视台为该项活动制作了60集《贵州史话》专题片;贵州省博物馆专门筹办了贵州建省以来历史文物展览。整个纪念活动形成了一场通过建省历程回顾,对贵州省情再认识的全民教育活动。
从纪念建省590周年至贵州建省600年,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六百年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出版了《贵州:开发引出的考量》《贵州衣食住行的历史》《贵州:永远的财富是文化》等9部专题论著及《贵州经济六百年》《贵州文化六百年》《贵州社会六百年》与《图说贵州六百年》等4部大型著作。
贵州的区位特点、地理环境、民族分布、文化性格,注定了她的历史轨迹与国内其他省区多有不同。建省前的贵州高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一种闭塞、自流状态。建省以后,由于逐渐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生活,贵州先后经历了明初百余年的大开发,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末民初的近代化艰辛历程。但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十分低下,省的称谓几乎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1949年11月的解放,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之后,贵州经济出现了几次质的飞跃。尤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观。不过,在国内各省区当中,仍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回顾贵州建省六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焕发出我们足下这片土地的活力,才能让“唯尔贵州,远在要荒”实现华丽转身。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贵州各族人民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省之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时代责任感不懈奋斗,短短10年,将历史上长期被视为“荒芜不毛之地,贬谪罪臣之区”的穷乡僻壤,改造成了今天拥有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光环,经济增速曾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甚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一度居全国首位的新贵州。
2023年是贵州建省610周年。按照古人干支纪年,60年为一个甲子,610年正好是第十一个甲子的头十年。对于贵州来说,意义非同凡响。
抚今追昔,贵州高原能一步步从“穷”字的禁锢中摆脱出来,取得今天的进步,所经历的艰难与坎坷,是省外之人难以想象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值贵州建省610周年之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回顾贵州建省之后走过的历史道路,延续十一甲子谱华章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