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福泉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树牢“农业工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守好“米袋子”、当好“猪司令”、做好“烟大王”、种好“小辣椒”、推好“双保险”、转好“劳动力”、派好“科技员”、办好“示范点”为主抓手,奋力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2023年,福泉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11%以上;带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0元,同比增长17%以上。
守好“米袋子”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生产责任
责任压实到位。签订市、乡、村三级粮食大豆生产责任状,将33.13万亩、10.87万吨粮食大豆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压实。
粮种安全到位。严格落实粮食作物种子销售备案制度,开展粮食种子“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确保粮食生产用种安全、质量保证。
粮田设施到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快推进4万亩高标农田和2万亩高标农田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机耕路通达率达90%、水田有效灌溉保证率达80%以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民培训到位。组织农技员、田秀才、土专家等技术力量,围绕关键生产环节开展面对面、手把手培训,让农民掌握粮食生产关键技术。
科技推广到位。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和“农业科技化”工程,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科技普及率达80%以上。
田间管护到位。推广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全年减少化肥使用100吨以上;推广高效低毒零残等科学用药技术,全年农药利用率提高至41%以上;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治、智慧植保等统防统治技术,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0%以上。
保面提量到位。严格落实“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优先的秩序,确保全年粮食平均单产提升2%以上。
保险覆盖到位。将主要粮食作物全部纳入农业保险承保范畴,持续开设大豆地方特色险种,确保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参保率达100%,提升主要粮食作物保险保障能力。
当好“猪司令”
全力推动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实施生猪产业规划引领工程。立足“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定位,重点培育龙昌“饲料加工、仔猪扩繁、生猪育肥、屠宰分割、冷链配送、肉品加工”一体化现代生猪产业基地,到2025年,生猪年出栏突破100万头、产值达28亿元以上。
实施生猪产业技改扩能工程。引导全市165个规模养殖场和112个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按“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数字化”要求实施技改扩能,生猪规模养殖场出栏占比达80%以上。
实施生猪产业延链补链工程。加快推进8万亩订单饲料玉米直供基地、润泉40万头生猪屠宰分割项目建设,积极招引肉制品精深加工企业进驻福泉发展,推动全市生猪就近就地屠宰、分割、加工,实现生猪就地屠宰加工转化率达80%以上。
实施生猪粪污综合利用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生态化”工程,引导养殖场实施“生产节水”“粪污减量”“种养一体”行动,实现养殖环节雨污分流、饮污分流;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运输车辆洗消中心运营体系。
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程。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监测,确保全市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75%以上;提高养殖场非洲猪瘟等疫病自检能力,创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无疫小区示范场3个以上。
做好“烟大王”
全力推动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一批基本烟田。按照“总量达标、规模适应”原则,完成《福泉市基本烟田规划》编制,全市规划基本烟田10万亩,有效解决“在哪种烟”问题。
完善一批基础设施。整合烟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烟叶税基础设施管护资金,加大烟区育苗大棚、机耕道路、灌溉沟渠、烟夹烤房、农机农具等设施建设和管护力度,确保烟区基础设施满足5万亩烤烟轮作需求,有效解决烟区“设施配套”问题。
发展一批烟农队伍。采取技能培训、订单巩固、政策扶持等措施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烟农队伍600户以上,推进烤烟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有效解决“谁来种烟”问题。
提升一批关键技术。以烟株营养平衡为标准,改善烟叶品质;以壮苗培育为基础,提高移栽烟苗质量;以早生快发为重点,促进烟株田间长势;以成熟度为方向,提升烤后烟叶质量,有效解决烟叶“质量提升”问题。
融合一批配套产业。以“烟叶+多业”双合同、双订单组织方式为载体,积极探索“烟叶+水稻+玉米+蔬菜”轮作、“烟叶+蔬菜+油菜”接茬等“烟+”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高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率。
健全一套服务体系。健全“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烟地+专业合作社统一社会化服务+烟草技术干部统一标准化技术指导”生产服务体系,为烟农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动烤烟产业向种植规模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发展,有效解决烤烟发展“技术服务”问题。
种好“小辣椒”
全力推动辣椒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好品种选择文章,解决“种什么”问题。根据线椒以鲜销为主的特点,重点发展群众基础好、产量高、抗病强的优良品种;引导椒农选准辣椒单品,推进辣椒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做好技术服务文章,解决“如何种”问题。整合省、州、市科技特派员和引进的满天红、宽农、中顺、友华等农业公司技术力量下沉田间地头,确保辣椒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
做好产销对接文章,解决“卖得好”问题。深化“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辣椒产业发展“五统一”模式,由市供销社与农业公司签订销售订单,按照“保底收购价+随行就市价”收购方式,做实以销定产,确保全市辣椒卖得出,卖得好。
做好产业延链文章,解决“增效益”问题。深入实施“农业工业化”工程,引导保利食品、乡里亲等20余家市内辣椒加工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深加工转型升级,逐步拓展油辣椒和辣椒面等加工业态,推动辣椒产业由生鲜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辣椒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力争实现辣椒就地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推好“双保险”
着力抓实农业保险全覆盖
深化“双保险”模式。按照“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原则,在开设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等粮油作物和辣椒、水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自然灾害险基础上,创新开设生猪、辣椒、生姜等主导特色产业价格指数险,实现农业产业应保尽保、群众主体愿保尽保,有效降低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
完善“农险三级联动”体系。完善市级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8个乡镇(街道)开设服务窗口办理业务、66个行政村聘请协保员宣传动员工作机制,深化“市级主导+镇级主推+村级主抓”三级联动体系,切实解决农业保险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健全“农险价格监测”机制。健全市农业保险价格指数动态监测工作机制,根据生猪出栏时间和辣椒、蔬菜等上市时节,对生猪、辣椒、蔬菜等市场价格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确保在触动保险条款时理赔依据准、速度快。
转好“劳动力”
着力抓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1+2+N”主导特色产业,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
抓岗位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劳务输出组织,有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养殖小区等生产基地和高标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就地就近务工1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劳动力劳务报酬占涉农项目投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抓转移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围绕精细化工、节能环保、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主导产业用工需求,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千人进千企保用工行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
抓安置帮扶,提高农民保障水平。整合就业补助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各类资金,新增开发一批乡村公益性岗位,确保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3484人以上。
派好“科技员”
着力抓实农技服务队伍建设
选好科技特派员。按照“因镇因村因主体派人”原则,持续选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32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160名创新创业农技员组成4个农技服务团进驻8个乡镇(街道)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和主导特色产业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做到科技人员进村、下田。
用好科技特派员。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1+2+N”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组织4个农技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采取“手把手教学、面对面培训”方式开展烤烟移栽、辣椒种植、水稻育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现场培训。
管好科技特派员。由派出单位、示范点所在村支两委或经营主体与农技干部签订三方责任书,将技术指导服务纳入特派员个人考核。
办好“示范点”
突出示范带动引领
干部引领示范。建立市级党政领导和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农业部门班子成员、乡镇(街道)农服中心负责人领办创办粮油高产示范责任田机制,示范引领全市创办水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油高产示范责任田80个以上。
良种引领示范。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生猪、烤烟、辣椒等主导特色产业,推广抗病性强、产量高、口感好的优质水稻,推广抗旱、抗病、高产的优质玉米,推广生长周期短、结荚率高的优质大豆,引导椒农选准辣椒单品。
良法引领示范。制定《福泉市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推行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2+3”带状复合种植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引领群众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水稻、玉米、大豆等主推技术到位率达70%以上。
良机引领示范。采取整合市内农机专业合作社集中作业、引进农机跨区作业等方式,实施水稻、大豆玉米、油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532”试点工程,重点在机械化集中育苗、代耕代种、机耕机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力争2023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60%以上。
效益引领示范。通过创办水稻、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主要粮食作物示范责任田和生猪、烤烟、辣椒等主导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引领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福泉强化保障措施。强化市农业现代化工作专班调度,健全市领导领衔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派单、督单、收单”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和月通报调度。强化人才保障,完善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配齐配强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工人,实现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强化福源惠农通、富民产业贷、黔猪贷、贵椒贷、黔菌贷、农业基金等金融政策支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难题。充实“十四五”农业现代化项目库,谋划产业类、基础设施类、加工类项目108个,计划投资210亿元。